呃Like上癮墮情緒陷阱

「我要LikeLike!」打卡、自拍、呃Like是低頭族及社交平台活躍族生活一部分,不少人會為讚好數牽腸掛肚。有精神科醫生指,呃Like涉上癮機制,一個讚好也可刺激多巴胺分泌,令人有獲獎賞感覺。當中,情緒病患者比一般人有更大機會社交媒體成癮,有患者曾每日於社交媒體流連七至八小時,也有患者會在社交媒體透露自殺傾向,因而提醒有沉迷社交媒體傾向人士可檢視自己有否其他心理困擾。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對安全和溫飽需求已被滿足時,就會開始追求自我認同,想知「有冇人愛我」,社交平台上的Like數和朋友數,可量化成愛和社交成功感,因此吸引現代人沉迷流連,甚至成癮。

患者或發貼透露自殺傾向

麥發現,沉迷社交媒體的人可能正面對各種心理問題,如工作或人際關係造成壓力,甚至情緒問題,而抑鬱症患者則因缺乏動力,往往會選擇躺在床上一整天,他近年也見到不少患者漫無目的不停瀏覽社交媒體,原因可能是社交媒體會投其所好地發放使用者喜愛的資訊。亦曾有一位患情緒病的中學生,情緒愈低落,使用社交媒體時間便愈多,甚至上床後仍忍不住瀏覽,並會因貼文反應不如預期而失落。

同時,有自殺傾向的人亦可能會在社交媒體作出隱晦暗示,曾有病人會將頭像轉為較黑暗圖像,又或是心臟中箭滴血,貼文內容也呈悲觀,如:「忘掉所愛的人」或帶有預告自殺意味的「一、二、三」。

麥永接指,九至十月是學生因情緒病求醫高峰期,個案比其他月份多一至兩成,當中超過一半人有自殺傾向,提醒大家要多留意身邊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動態。

目前,社交媒體上癮暫時未納入精神病診斷範圍,麥也未接收過因社交媒體上癮而求醫個案,但如有成癮先兆,他建議可先限制使用社交平台或Apps時間,取消有新消息時會彈出提示的設定。

記者趙韻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