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政府規劃首個公共屋邨於一九七一年正式落成,踏入八十年代初期公屋邨的住戶人口已達到二百萬,隨後的發展包括重建徙置區、興建各類型的公屋邨,至今全港共興建了二百四十二個公屋邨。昔日獅子山下屋邨新貌如今都變成舊屋邨,正所謂「年紀大,機器壞」,這些有數十年樓齡的公屋邨,最令人關注就是𨋢的老化問題。
最近幾個月,香港不斷發生與𨋢有關的致命意外,始令到一班居住於舊公屋邨的市民開始意識到「三日唔埋兩日壞𨋢」、「真係唔換唔得」的訊息。但是,在全港擁有最多𨋢的房屋署,似乎在政府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後,已將換𨋢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縱然,已出售的公屋邨在成立法團後,理應將管理的責任轉嫁到業主身上,但房署作為最大業主,兼房委會擁有豐富經驗,要擔當着顧問角色帶領法團去做大維修絕對不是難事,可惜這位大阿哥卻將家事置之不理,任由法團自生自滅。
況且,再好的法團都需要與房署保持良好溝通,更何況一些為人詬病的法團呢?以筆者服務的天平邨為例,早年曾於半年內錄得逾四百次壞𨋢及急墜等事故,由於屬出售公屋,更換升降機的開支自然由業主自行負責,但天平邨就換𨋢問題早於年初召開居民諮詢會,最後就因工程報價金額龐大、維修基金不足以支付,及居民意見不一,最終換𨋢計劃遭到擱置。
天平邨共七座,每座六部𨋢,換𨋢費用每部約一百五十萬計算,工程費要六千三百萬,如此龐大的費用,居民難以承擔;而房署作為公屋邨的生母,雖說是孩子長大兼成家立室,總不能當孩子是陌路人吧!歸根究柢,作為租置屋邨的最大業主,房署擁有專業團隊,絕不可能從沒有預料到會有大維修的一日,遠在租置計劃推出時就應考慮這些問題,免得落到如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