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回收家居舊藥 減環境污染機會

香港早於二○○七年已有維港海水抗生素含量研究,當時顯示大部分抗生素濃度屬低水平,僅紅黴素濃度較高,由於當時社會對抗生素影響尚未清楚,所以缺乏深入研究。十一年過後,由浸會大學環境及公共衞生管理理學碩士課程主任所領導的團隊,上星期公布了七種香港常用人類抗生素測量結果,發現紅黴素及其他抗生素已超出指標,當中環丙沙星濃度甚至超標五至五十三倍。

從中了解患者服藥依從性

二○一三年美國亦有一項研究顯示,當地一條河流因受含抗生素藥物污染,導致河流細菌產生了抗藥性,殘餘抗生素對社會有着嚴重影響。可惜,當局不注重此問題,環境局五年前在立法會提問中答道:「至於個別家居所產生的剩餘藥物和針藥的數量相對較少,現時是與一般家居固體廢物混合處置,亦不會導致污染或危害公衆健康。」

香港其實可借鏡外國處理家居醫療廢物的措施,包括英國政府建議市民把家居剩餘藥物交回社區藥劑師,而南韓則在各藥店設置「廢舊藥品回收箱」,把回收得來的家居舊藥統一焚化處理。期望當局在未來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病人可把剩餘藥物交到中心藥劑部,藥劑師即可概括得知患者服藥依從性,從而向病人詢問及解答服藥謬誤。長遠而言,患者不應從醫院專科門診一次過獲取半年以上的藥,而是每月到地區康健中心取藥,那才是源頭減廢真政策。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