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本土研究社發掘到五百卅二幅共三百零一公頃的未善用官地,相等於十四個太古城,批評政府批地黑箱作業。該批土地既不屬政府預期土地供應,亦未納入為十八個土地選項,初步估算可興建九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四十三個體育館及十二萬個服務名額的安老設施,足以應對未來卅年安老服務需求。
研究團隊利用地圖工具、衞星圖片、航空照片等,配以實地考察,勾畫出處於空置狀態或低效使用的官地,再以面積不少於五千平方呎、有道路接駁、地形平坦為準則,確認該地易於發展,並剔除政府有具體發展計劃的地塊。符合條件的未善用官地多達五百卅二幅,面積有三百零一公頃。該批未善用官地現時主要為臨時用途,如停車場、儲物或辦公室。
當中以葵青區最多,達四十三幅,近六十公頃;元朗、屯門、大埔亦各有廿多公頃未善用官地。以地塊面積計,最大幅位於葵青、近昂船洲公眾貨物裝卸區,佔地達十公頃,屬未批租或撥用官地,空置至少八年。
此外,有政府部門獲臨時撥地後遲遲不交回,如東區海底隧道出口旁兩公頃多的臨時政府撥地,被警務處及食物環境衞生署扣地不還,原定發展的公園拖延廿年未落實。研究社成員楊夏至批評:「政府在土地大辯論的取態極具傾向性,故意忽視或貶低部分選項,市民只能被動等政府擠牙膏釋放這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