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保護主義 減輕醫生壓力

近年公營醫療事故頻仍,輕則傷及個別病人,重則危害多人性命,究其原因,還是「人禍」所致。禍事之人,上至制度決策者、中至醫院管理者、下至前線工作者,均有份兒。決策者之禍,在於規劃失當。多年來政府錯誤的財政規劃,令醫管局缺乏足夠及穩定資源應付急增需求。去年特首雖已承諾加大承擔,但今年財政預算,衞生開支仍只稍高於過去政府總經常開支百分之十七的水平,或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二點五,相較已發展國家約百分之七的水平,差距仍大。另外,醫生及其他醫療專業的人力規劃不足已令公立醫院缺乏人手,但面對私家醫生反對,決策者似是不敢跨越雷池,挑戰專業既有利益來保障公眾利益。如能打破保護主義,大力引入合資格醫生,定能減少公立醫生壓力。公營醫療如果「有錢有人」,事故定能減少。

落實用藥指引 應先知先覺

管理者之禍,在於不知不覺及後知後覺。醫療事故肇因於已知及未知因素,前者可防避,後者卻不能。但所謂「未知」又非無迹可尋。早前少女因靜脈插喉引致中風,院方稱未有先例,似是未知因素。怎知家屬查考出近四十年醫學文獻紀錄最少有五宗類似個案。管理者對已知風險如此不知不覺,令病人不能作出知情選擇,也令醫護人員難以小心避免風險。另外,早前鄧桂思因未獲處方抗肝炎藥物引致肝衰竭死亡,原來九年前也有同樣事故,及後醫管局遲遲未落實用藥指引,令事故再次發生。如此後知後覺,管理者在事故後沒有從速改善,令已知風險繼續存在,危及病人。管理者實應先知先覺,才能減少發生事故機會。

醫護專業標準絕不可降低

前線人員之禍,在於失卻初心。面對「缺錢缺人」,前線醫生、護士、各醫療專職、甚至支援人員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然而,有壓力也不應降低專業標準。經常在事故發生後,聽到前線人員的回應總是指管理者失職、工作量太大、壓力太沉重,並非前線人員的錯,鮮見真誠反省。大醫精誠,指醫療護理之事需有「至精至微」之能,又需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之心。從事醫護工作者,需有此精誠之初心,才會力求避免事故發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