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策離地 自毀宜居城市

香港「癲價」樓市「超離地」是不爭事實。但高處未算高,還連升廿八個月,累計升幅達百分之四十五。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指出,港人的置業負擔比率指數已連跌十一年,並推算中等收入家庭要供滿市區三百呎單位,要「不吃不喝」十六年。超高居住成本成為怨氣源頭,更直接擊碎打造「宜居城市」的願景。

公屋供應「露底」 市民焗捱貴租

買樓難不但危及中層家庭,就是基層也同樣遭殃。上車無望的基層在無選擇下「焗捱」貴租,公營房屋也因覓地問題,令「長策」目標等同虛設。「長策」由政策規劃文件,變成「政策破產令」,未來十年也難交足數,更遑論過去五年的欠債。面對廿八萬輪候人士,平均輪候時間五點三年亦仍未見頂,政府更引入「非長者單身人士計分制」,大幅度延遲他們上樓,去為失誤減壓。公營房屋供應「露底牌」,私樓租金還不盡情魚肉小市民?劏房愈劏愈貴、愈劏亦愈細,不合法的工廈劏房、僭建天台屋不在話下,無良業主濫收水、電費,揭示問題近乎失控!

筆者認為,要令本港物業市場健康發展,關鍵必定是大幅提高公營房屋供應,從根本協助基層到中產的居住問題。因此,政府必須盡快作出短、中期措施,追回《長遠房屋策略》內公營房屋的興建數目。事實上,工聯會已多次要求政府將公、私營建屋比例調整至七三比,以令公營房屋供應增加。

政府也是炒家 公眾疑慮更深

而針對私人樓價超出市民負擔能力的問題,政府長遠應考慮將樓市的公、私營市場分割,並協助以居住為目標的市民「上車」置業,以免他們受到外圍樓價波動。新加坡的組屋例子,說明分割市場絕對可行。對於政府官員指分割市場,會窒礙用家向上流,如此簡化的理論,墨守成規的啞忍接納資助房屋單位只發揮一次上車功能。而買家每補地價,政府就在樓價增長中獲得分成,變相收回當初的土地成本,即是政府也是炒家,令公眾疑慮更深。

至於住在劏房等惡劣居住環境的市民,筆者除了要求政府加快興建大型屋邨外,亦要求政府作出更多保障措施,當中包括重推租務管制,以保障基層的租住權。二是推出租金津貼,以紓緩輪候公屋超過三年家庭的租金負擔。三是實施空置稅,防止發展商及業主囤積單位,保持住宅的供應流通。

獅子山下是勉勵同舟共濟,面對土地不足,若有人依然固我寸步不讓,無疑是分裂社會的元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