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當前有兩個重大選擇。一是按經濟的道理,平衡供求,降低槓桿化。這未必可以消除外貿與財政失衡的赤字,也不可能償還積累下來的內外債務,但至少可把失衡的程度、負債的比例降下來,也即是把多發的貨幣真的減少。不過,這會收縮消費和投資需求,打擊生產,帶來收入與就業的減少。還舊債、避免新債的結果是付出代價,要勒緊肚皮,把多餘的肥膏擠出,美國政府與社會上下願意這樣做嗎?二是再次印刷美元鈔票,用多發的美元支付債務的還本還息,維持一直以來窮奢極侈的過度消費。風險是美元多了,會不會帶來通脹和美元貶值?
在兩者中間,最低風險的選擇是打擊別國,把緊縮銀根的壓力放在別國,把別國的金融經濟與政治打垮,把他們積累的錢搶過來支持美國過度發行的美元、過度享受的消費。攻擊日本,三十年前成功了,日本積累的財富被轉移。侵略伊拉克、推翻利比亞,兩國積累的石油財富也轉移過來了。金融危機、金融海嘯也把新興國家的部分財富轉移。此所以美國財政外貿赤字愈來愈高,經濟還是擴張。相反,日本、歐盟落後了,新興國家也趕不上。不過,今天美國還可往哪裏掠奪資源來支撐過度的債務與消費?
答案只有一個:中國,但中國不是八、九十年代的蘇聯、俄羅斯,也不是日本、歐盟。中國不屈服,便要看美國在債台高築下可支撐多久?下一輪美元量化寬鬆可能不遠,各國應有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