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同時讓社會各界就不同議題表達心聲,包括提出可行政策或建議,為現時紛亂不休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把脈。
今年上半年本港降雨量極低,多個水塘儲水量跌至警戒水平,一度引發香港需否再次制水及另覓水資源的討論。不過一踏入暑假,多個暴風及熱帶氣旋又為本港帶來了連場大雨。上月底一場紅雨及局部地區性暴雨,更令到新界北區、元朗及大埔多處地方出現嚴重水浸,部分村落更被洪水沒頂。事後有人不滿天文台遲發暴雨警告、有人質疑水浸是與深圳排洪有關,亦有地區人士批評政府的渠務工程遲遲未到位等。
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高達二千四百毫米,是太平洋周邊地區最多雨的城市之一。部分市區舊區因早年的城市規劃欠佳,以及人口增長遠超原定的渠務設計,每當遇上大潮加暴雨就很容易出現水浸或海水倒灌。新界方面,愈來愈多農地被改作發展房屋及其他用途,喪失了天然的吸水及排洪功能,再加上非法排污及堵塞河道等問題,部分低窪地區每逢大雨便會淪為澤國,甚至出現大型且急速的洪流,造成人命傷害及財物損失。
渠務署近年針對這些水浸黑點,展開多項短中長期的河道及渠務工程,整體水浸情況較十多年前已有所改善,但部分工程卻無辜地受到立法會拉布影響。為何說是無辜呢? 因為其實各黨派議員都原則上支持這類民生工程,但對於造價三千萬元以上、需要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獨立審批的渠務工程,往往會因部分議員針對其他具爭議性的工程項目拉布,而一併遭到拖延。
即使是撥款金額低於三千萬元、毋須財委會獨立批准的工程,近年更因個別議員針對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整體撥款拉布而受累。以去年為例,便有多達二百五十項渠務署小型工程,因立法會遲遲未能通過上述整體撥款而險被拖垮,反映拉布的禍害確實非常深遠和廣泛。
此外,縱使這些渠務工程成功取得立法會撥款,到真正展開工程時也不時遇到阻滯。例如被居民及地區人士投訴阻礙交通或產生噪音,有時被迫只能在假日或非繁忙時間施工,影響工程進度,渠務署因此特別設立了「渠務工程(投訴)調解員」一職,專責處理各類與渠務工程相關的投訴。要徹底解決香港的水浸問題,必須有多方合作才可成事,希望各議員能以香港利益為先,勿事事政治化,令香港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