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社區生態 執法荒謬不公

最近北角有拾荒者被食環票控「亂掉垃圾」,但最終政府以撤銷控罪了事,民間大罵費時失事,以至近日再有拾荒者被食環沒收擺放的車仔及私人財物,令人關注食環的工作。回顧北角撤控事件,從食環執法、拾荒者受屈、傳媒介入、團體聯署到見官撤控,可見食環職員根本未能夠詳盡理解拾荒是怎樣一回事。食環與民間團體就拾荒議題的張力,就是拾荒只是「執垃圾」與還是「一份工」的張力。是次事件中的食環職員,是穿着便衣、專門檢控「垃圾蟲」的。他們的職責只是捉街上的「垃圾蟲」,與平日執法的職員不同,平日工作通常都會先勸喻街坊離開,並不會即時檢控。

現行系統僵化 法例過時

在拾平台與拾荒者和食環執法人員會面對話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職員對拾荒的整個程序不了解,拾荒要進行的工序、需要的工具和佔用的空間,甚至要使用多少時間去處理等,都需要街坊仔細告訴職員,那次兩小時的會面,他們記錄了四大版紙有關街坊日常的工作狀況。食環的前線職員每天都會見到拾荒者,而他們執法又會涉及拾荒者的工作,他們是否也必須具備認識街道上任何勞動者的處境和狀況的能力?而不是雙眼只看到執法和檢控的數字呢?

然而,從「垃圾蟲捕手」到其背後的整個政府都有藉口,不正視每天在社區和街道用雙手和汗水落實廢物分類回收的拾荒者。因為本地法例不准許市民在街道上執拾廢棄物,所以拾荒是「違法」;本地勞動、環保等政策中,對拾荒和拾荒者更沒有任何管理和支援。於是拾荒這種勞動,即使在社區和大眾認知層面,都被排除到邊緣,食環執法者當然更沒有動力去考究拾荒者的存在與價值了。他們因循一種僵化的執法系統和過時的法例,他們無法解釋亦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拾荒作為一份工作,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試想想研究拾荒議題是可以如何「牽一髮動全身」!

拾荒者議題涉及的社會問題包括長者貧窮,長者就業,福利制度支援,垃圾的定義和處理,以至到環保回收改革等。若要正視,真可令政府頭痛不已。

食環署是一種最貼近地區市民生活的公職,處理民生事務更是其職責,筆者認為署方有責任要全體同事了解在社區不同的持份者的角色與價值,邀請不同界別組織交流有關社區的生態特性,特別是理解拾荒者,使這可避免被市民繼續批評「欺負老人家」,而拾平台會持續落區,監察「依法辦事」名目下的荒謬不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