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上周二見報《如何能令中華民國「國之不國」》一文,是筆者從蔡英文藉着出訪友邦,相機搞對美國的「過境外交」,分析台灣的外交困局與「國之不國」的關係,亦對台灣的「國家認同」危機或爭議提出一些看法。
文章首段是這樣說的: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愈來愈少,外交部變成「斷交部」,國民黨歸咎於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和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台獨」言論;然而,中共運用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孤立台灣的生存空間的舉措,並不是自今日始。如果中共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無視「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事實,繼續封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使「中華民國」國之不國,則台灣的「正名運動」甚至「公投台獨」,必然成為台灣前途歸屬的主流思想。這不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可以轉移的。文章見報當天早上,薩爾瓦多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
蔡英文當總統兩年多,斷了五個邦交國,中華民國的友邦剩下十七個。「國之不國」孰令致之,雖然言人人殊,但她和民進黨政府一如舊貫的說詞是:一、中共打壓;二、中共以金錢利誘邦交國;三、斷交國背信忘義;四、台灣人民不會屈服,會更團結對抗打壓;五、國際社會會看清楚中共的真面目,同情和支持台灣;六、暗示在野黨搞分裂。民進黨政府顯然並沒有反躬自省,甚至完全不覺得應該承擔任何外交挫敗的責任。
回顧二十多年來的兩岸關係,乍暖還寒,變幻無常。九五年,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九七年十一月,汪不提「邦聯」改說「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即「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他並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八年三月胡錦濤說:「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一四年,北京國台辦及台北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這都意味着北京間接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而「一中各表」也就是汪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一六年民進黨上台,完全否定「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但否定中共的「一個中國」,也通過意識形態乃至權力操作,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這是今天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導致外交挫敗其中一個原因。國民黨當然認為這是主要原因。
頗有一些親國民黨的人認為,一個不承認中華民國國號的總統和政府,在薩爾瓦多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氣急敗壞,大罵不仁,是很奇怪的事情。薩爾瓦多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不是「台灣國」的邦交國,為甚麼總統和外交部長口口聲聲「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呢?日前蔡英文就此調整了修詞,提到了「中華民國」和「團結」。她說:「中華民國(台灣)是現狀,是現階段最大公約數,也是台灣人民團結的基礎。」
搞不清楚自己「那一國」是「甚麼國」,當然會陷入一個進退失據、左支右絀的困局。這也就是筆者在上周的文章所說的:當下台灣的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國」,朝野團結在此一最大公約數之下,「中華民國」才不致「國之不國」。
過去兩年多,蔡英文政府所謂「去中國化」的種種作為,其實是「去中華民國化」,既然不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號,那就乾脆依法「公投台獨」,由台灣全體人民按照民主程序決定國家主權歸屬,成則「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敗則立即摒棄統獨意識形態鬥爭,讓中華民國可以弦歌不綴。大敵當前,為了爭奪或鞏固權力而不斷內耗,台灣人民難道不可以說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