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需求迫在眉睫 收地建組合屋應並行

香港回歸二十一年,政府管治無能,社會亂象叢生,港人叫苦連天,本報特別設立「香港沉淪」評論版,一方面揭示亂象根源,全方位監察政府施政,同時讓社會各界就不同議題表達心聲,包括提出可行政策或建議,為現時紛亂不休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把脈。

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分析,由現在至二○二六年,香港需要七百六十八公頃的住宅用地,目前預算此期間內可有六百六十公頃的土地興建住宅,換言之,二○二六年前還欠一百零八公頃的土地。雖然近日社會各界,包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一些智庫組織積極討論填海造地,譬如「香港地界以外的飛地」、「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等等鴻圖大計,但填海造地往往需時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在填海區建屋,對於二○二六年之前的嚴重缺地情況,明顯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促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

根據房委會公布的最新數字,未來五年,每一年度的建屋量總數,都低於「長遠房屋策略」的每年二萬八千個單位的平均建屋量,其中二○二二/二三年度總建屋量,預計更只有一萬四千八百個單位,僅及長策目標每年平均建屋量五成多,可見公屋短缺問題非常嚴峻。政府於二○一四年制訂「長遠房屋策略」,採用了六比四的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作為建屋指標,但近年公營房屋嚴重短缺,社會有聲音要求政府作出適度調整。筆者就曾建議公私營比例改為七比三,有需要時再作修改,以回應社會對公營房屋,特別是出租公屋的殷切需求,可惜政府一直充耳不聞,至今年六月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仍堅持沿用有關比例。

今年一月,統計處公布全港現約有二十萬九千七百萬人居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五十六點五平方呎,反映香港住屋問題已經水浸眼眉。筆者認為現在政府應對迫在眉睫的住屋需要問題,短期措施可以有兩方面:一、短時間內完成收地;二、興建過渡性房屋。

政府短期內可收回建屋的「熟地」,首選是二○二○年租約到期,佔地約一百七十二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只要政府有決心,頂得住既得利益者的壓力,以公眾利益考慮,宣布收回球場,現在就可以開始規劃該土地;其次是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發展商手上的新界農地。可是政府似乎礙於商界壓力,遲遲不願意接受上述建議,任由基層市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中。

政府應主導 勿交波民間

至於過渡性房屋方面,政府似乎亦認為有此需要。今年五月,社聯在政府支持下,推出「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在深水埗興建九十個臨時單位,以低廉租金租予基層家庭入住。另一邊廂,房協今年七月則推出首個「暫租住屋過渡性房屋計劃」,將已納入重建計劃的漁光村二百多個已收回的小型單位,讓輪候公屋人士暫時租住。然而,對於現時二十七萬戶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上述過渡性房屋的單位數字實屬杯水車薪。筆者曾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進言,現時單由民間組織或房協負責推動過渡性房屋,對紓緩本港住屋危機根本是捉襟見肘,政府不應「將個波畀咗民間」,應該擔當主導角色,遺憾是政府對筆者建議置若罔聞。

筆者認為二○二六年之前,興建過渡性房屋是政府房屋政策其中一個重點。如果政府有決心、有承擔,應該立刻覓地建臨時房屋,例如研究在大嶼山佔地六十公頃的迪士尼二期用地興建組合屋,有關用地可以在短時間內興建數以萬計組合屋,讓基層市民及劏房戶暫住,藉以改善生活環境。但政府卻以與迪士尼公司有協議作劏箭牌,指用地不能建住宅,但筆者認為協議可在雙方同意下修改的,現時政府連嘗試向對方提出討論也沒有,實在是欠缺承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