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處理蚊患 當局應對症下藥

正值盛夏,蚊蟲孳生的機會增加,而今年登革熱的個案亦較以往為多。截至今周初,本港已錄得十多宗本地個案,而另有外地傳入的個案達到五十七宗。雖然大部分首次患病的登革熱感染者都能在一至兩周內痊愈,但若然受到二次感染的登革熱患者,出現「登革出血熱」的風險則大幅提高,故香港市民對疫情不能掉以輕心。

政出多門 力不從心

今次登革熱疫情小規模爆發,其中一個源頭為獅子山公園。於八月十四日,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一天內確診四宗個案,情況是「前所未見」,而部分患者曾到過獅子山公園。及後兩日亦出現登革熱的個案,而當中大部分感染者亦曾到訪獅子山公園,或為園內工作的人員,相信該公園是為感染的源頭。不過,當局當時只派遣食環署人員到該地進行滅蚊,並沒有封鎖場地。直至十七日,政府才決定關閉公園,行動上可謂有點遲緩。況且,登革熱的潛伏期為一至兩周,不排除在封園後仍繼續出現因到訪該處而受感染的個案。

事實上,政府多年來處理蚊患皆是力不從心,實與其政出多門不無關係。當想到滅蚊的工作,當然必先想到食環署蟲鼠組;但負責制訂政策的,是食衞局;控制監控疫情的,則是衞生署;負責醫治的,又屬醫管局的範疇。說回滅蚊,在不同的地方涉及不同部門,除食環署外,康文署、房屋署、漁護署、地政署也在分管不同範圍,統統都要在高層面才能統籌。今次爆發登革熱疫情,政務司司長和食衞局局長罕有地出席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的會議,三個決策局和十九個部門或機構均有代表,是為踏出認真積極的一步。

坊間一直流傳,現時當局所公布的「誘蚊產卵器指數」是滯後的數據,因該數字僅為每月公布一次,對實施重點滅蚊的工作帶來影響。的確,當年政府決定公布指數,目的就是方便大眾市民警惕蚊患嚴重的地區,同時亦為更好地監督政府的滅蚊工作。如今社會有意見認為,過去每月公布一次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當局理應有更完善的安排,投放更多資源做好監察的工作。

宣傳教育 必不可少

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宿體白紋伊蚊,一般飛行範圍不超過五百米。由此,進行大型滅蚊的工作將有助病毒在源頭遏制,防止其進一步擴散。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近日亦指,當局有需要採取軍事式的滅蚊手段,要做得迅速及徹底,避免病毒落地生根,成為香港的風土病。

與此同時,雖然白紋伊蚊的生存範圍不大,但其亦可透過交通工具進行遷徙。當局除在本港進行大規模滅蚊工作外,亦應採取合適措施防範外地傳入登革熱。現時香港的登革熱患者,大部分均在外地感染後回港,出現症狀後求診才發現疫症,可見在外地患上登革熱的機率不容輕視。雖然登革熱不會出現人傳人的情況,但亦應謹慎防範透過交通工具攜帶蚊體進入本港。就此,本港的滅蚊工作除在一些蚊患嚴重的地區進行外,也應在邊境關口的交通站進行。當局不妨參考外地防止外來生物入侵的經驗,在邊境加強措施,防止境外蚊體進入香港。

此外,只有政府執行滅蚊是遠遠不足夠的,理應配合全民參與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要知道,當局能控制蚊患的地方皆是公共範圍,一些私人地方亦是孳生蚊蟲的良好溫床。正如當局多年來的宣傳,花樽要定期換水;確保冷氣機托盤沒有積水;儲水的容器應蓋好;花盆底亦應無積水……要做到防止蚊患,政府的宣傳可算是必不可少。

話說回來,幸好香港今次的登革熱疫情未算嚴重,尚在控制範圍之內。不過,當局不宜掉以輕心,應集合群眾的力量,齊心協力對抗蚊患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