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會外訪分黨派學者轟撥款失策

今屆區議會開始,政府向每名區議員提供上限為一萬元的外訪撥款,希望藉此提升地區行政質素。雖然外訪撥款政策頗受區議員歡迎,但事實上不少區議會討論外訪時「分黨分派」,經常出現無法達成共識而變成黨派「各有各去」的局面,空有區議會名義,實為代表性不足,有違外訪原意。有學者狠批政府失策,未有考慮有關情況,導致外訪效果差,倒不如取消撥款,將款項用於其他地方。

現屆區議會任期已過兩年半,十八區均已着手處理有關外訪撥款,當中至少十一區已經外訪,東區區議會亦將於八月出發外訪青島,其餘六區亦已成立外訪工作小組研究外訪目的地。其中深水埗區議會於今年四月前往新加坡考察,該區區議員甄啟榮透露曾討論多個外訪地點,指民協等民主派議員較想去台灣考察,故最終決定前往新加坡後便不參加,只剩建制派等合共約十人,不足該區議員數目的一半,斥「連外訪都要分黨分派」。

時間難協調 外訪隨時「難產」

民協深水埗區議員譚國僑解釋,因為時間未能配合才沒有參加,但暫未考慮會否動用撥款外訪,稱如沒有想去的地方便「由得佢」。此外,灣仔區議會去年底曾因價錢問題,一度令外訪「難產」,該區區議員林偉文表示,要讓十三名區議員一同外訪非常困難,時間上難協調,亦有很多意見分歧,故首次「難產」後便決定「各自組隊」,只要有一半議員參與便成行,隨即成功於今年五月前往大阪考察,故團員以建制派為主,並無民主派議員。

人數過少 當地機構不願接見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認為,外訪原意是因應其職務需要,若人數過少則難有效果,或導致當地機構不願接見,甚至淪為觀光旅遊多於工作考察。他直斥政府失策,制訂政策時沒有考慮部分區議會或出現黨派之爭的情況,強調政府應檢討有關撥款是否用得其所,須了解過往外訪的成效,若效果太差,不如取消政策,將撥款用於其他地方,以更有效運用資源。

記者鄧學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