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勞美蘭一五年因患嚴重高肺壓急須進行肺移植,但在等候期間不幸去世。事件令全港市民關注,引發廣泛討論,並推動政府及相關組織探討香港器官捐贈情況,尋求改善,而該事件也許亦讓市民對「肺移植」治療項目有多一點認識。
與肝、腎和心移植相比,肺移植是香港市民普遍較感陌生。其實,本港早在九五年已進行肺移植,至今有二十多年歷史。只是初期肺移植個案實在很少,平均每年僅一宗,主要是由於市民,甚至醫護界對肺移植認識不多,對其成效亦抱懷疑。
那個年代,港人對器官捐贈態度較保守,願意捐贈的不多。縱使有人願意,但捐贈者在病發被搶救,或腦幹死亡前後藉呼吸機維持生命過程中,肺易出現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最終不宜移植。以上種種因素下,香港肺移植初期個案數字處於極低水平,但成效卻十分理想,病者存活率與國際水平相比毫不遜色。
近十年,本港醫護界對肺移植認識加深,病人轉介數字大幅上升,各方努力下,大眾對器官捐贈接受程度逐漸提高,而醫院各前線醫護人員對腦幹死亡病者的醫療護理和作器官捐贈轉介意識亦有所增強,加上肺移植團隊人手、資源和技術提升,令肺移植數字有數以倍計增長,現在平均每年有十宗以上。
早前收到Cindy一張感謝卡,她是肺移植康復者,剛與家人慶祝接受肺移植二十周年。回想當年的她在病床中依靠呼吸機和高流量氧氣,掙扎着每一口呼吸,徘徊死亡邊緣。幸而一位剛去世病者的家人願意捐出器官,讓她重獲新生,健康快樂地與家人共度多廿個年頭。盼望更多末期肺病患者能像Cindy一樣,藉着肺移植得以延續生命,再次開展健康燦爛人生。
香港移植學會
王志方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