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讀醫不應一本醫書睇到老,學習鑑賞文物更可提升觀察力和表達能力。中文大學的醫學院與文物館合作推出「文物觀賞課程」讓一年級醫科生選修,三小時課程不計學分、沒有考試、更毋須嚴守「眼看手勿動」,可觀賞及觸摸文物。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外國有研究指曾受藝術鑑賞訓練的醫科生,日後用影像診斷時表現明顯較好,雖然他相信科技主導下,人工智能遲早會取締醫生分析數據,但觸診及觀察始終無可取締,因此希望醫科生能自發鍛煉這種觀察能力。
美國耶魯大學早於廿年前開設醫科生鑑賞藝術品課程,並於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曾接受二個半小時西方藝術欣賞課程的醫科生,在影像診斷測試時有六成人表現有顯著進步,相比下,無接受相關訓練醫科生只有三成的診斷表現有進步。
「醫科生除咗學科學知識,謙虛放下自己,細心觀察都很重要。」陳家亮透露,在新學年推出的「文物觀賞課程」,學生會以小組形式在文物館鑑賞室探索及觀察文物。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補充,該館會挑選部分以中國為主的館藏讓學生近看,並以手觸摸質感,有助加強他的邏輯推理及觀察能力。
以私人珍藏玉雕作例子的陳稱,觀察玉雕啡色的「皮殼」就會得知玉雕屬非一般新疆和玉,而在臨床診斷,他曾為患者照X光也找不出病因,仔細按腹才覺可疑,深入檢查後始發現屬罕見腸腫瘤。微創手術權威、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的醫學院助理院長趙偉仁亦提到,繪畫與手術均需高度專注,考驗手眼協調,學鑑賞有助提升診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