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殺氣騰騰 持久戰見招拆招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中美貿易戰無可避免打響第一槍,美國正式對三百四十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兩成半關稅,中國商務部亦不甘示弱,隨即對同等價值的美國進口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面開打,雙方劍拔弩張,中國能否跨過這一道坎,將成大國崛起的關鍵。

來者不善 善者不來

美國總統特朗普殺氣騰騰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甚至揚言在兩周內「加碼」,再向一百六十億美元中國商品開徵關稅,最終更可能將徵稅規模擴至五千五百億美元,簡直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事實上,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已將制裁中國寫在政綱內,如今不過兌現承諾。儘管中國商務部揚言不會率先開出「第一槍」,甚至一度以為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就能和氣收場,但事實證明只是一廂情願。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顯而易見,今次美國主要劍指「中國製造2025」計劃內的產品,可見其挑起貿易戰的真正目的並非為了追求所謂的貿易平衡,而是為了阻撓中國科技發展,遏制中國崛起。只要中國崛起挑戰美國霸權,只要中國製造威脅美國科技領域,貿易戰就不能避免,不管誰當總統也是一樣,過去奧巴馬的「重返亞太」戰略也是如出一轍。

問題是,當今世界是地球村時代,隨着全球分工和各式自由貿易協定簽署落實,各國產業鏈儼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高度依賴,貿易戰愈演愈烈,影響絕不止於兩國之間。香港作為中美貿易轉口港固然不能幸免,但中國需要進口大量原材料才能完成出口美國的產品,在全球一體化下,歐盟以至其他亞洲地區同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碰巧的是,特朗普突然把矛頭也對準歐洲盟友,對進口汽車及鋼鋁製品徵稅,開罪了一票人,歐盟在這場貿易戰的取態,是站在美國一方還是倒戈中國,由是備受關注。

外界期望中國利用合縱連橫策略反客為主,拉攏歐盟孤立美國,讓對方知難而退,不是沒有道理,可惜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隨着歐盟拒絕在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上發表共同聲明反對美國貿易政策,歐盟的取態已是不言而喻。誠然,中歐雖有共同貿易利益,但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已注定中國只能成為西方世界的「外人」。相反,美歐關係雖然大不如前,但在共同的民主體制和價值觀下,不可能真正反目。有人形容這是一家人關起門來鬧不和,怎麼鬧仍然是一家人,多少反映了真實情況。再說,中國崛起不僅威脅美國,同時威脅歐洲。這些年,全球經濟重心逐漸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而世界經濟中心互換也意味政治體制更迭,影響各國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的民主體制自是不容被中國模式取代,更不可能在這場貿易戰站到中國一方。

重複歷史 硝煙四起

更不可不提的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美國發動今次貿易戰,顯然是三十多年前美日貿易戰的翻版。當時日本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日本製造橫掃美國市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巨大,最終美國出手脅迫日本簽訂《廣場協定》,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如今的中國和當年的日本極為相似,美國會否在貿易戰後配合金融戰,甚至策動實體戰,誰也說不準。

此外,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方自由資本主義走向盡頭,為轉嫁經濟危機,德國率先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對入口商品徵收重稅,英法等國相繼反制,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導致意大利、德國、日本法西斯政府相繼上台,同樣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現時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相繼抬頭,一切軌迹與兩次世界大戰前夕如此接近,是否意味和平日子終於到了盡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味愈來愈濃?

都說有危就有機。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正逐步落實,能否把握這個戰略機遇加速開發沿線市場,令中國減少對美國經貿的依賴,正是這場貿易戰由危轉機的關鍵。擺在面前的事實是,中方為貿易順差國,手上籌碼不多,只能採取拖字訣,拖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怨聲四起,拖到特朗普不能堅持下去,形勢才有機會逆轉。最怕中國未打先怯,未硬先軟,那就說甚麼也是枉然。

對於香港,中美大戰除了令轉口貿易受到拖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亦無奈增添不明朗因素。眾所周知,中央將大灣區定位為全球第一灣區,預計二○三○年就會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惟有關規劃一再推遲出台,貿易戰會否令投資者抱觀望態度,窒礙未來發展,不能不令人疑慮。

說到底,大國崛起靠自己。中美一戰是大勢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中國要是重蹈息事寧人的覆轍,一味以為花錢就能買平安,最終只能自食惡果。現在的形勢很明顯,美國希望貿易戰速戰速決,在最短時間內將利益最大化,中國惟有不懼戰、不畏戰,拖磨下去才能站穩腳跟,化被動為主動,就像當年的韓戰將美國逼到談判桌一樣。問題是,中國恐洋懼外的劣根性深入骨髓,真的能做到以戰止戰、以牙還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