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反常極端天氣 對香港的警號

最近打開電視,經常看到一名藝人在廣告出現。今次他不再是唱着「相逢何必曾相識」,而是幫政府和中電宣傳環保,呼籲節約用電和減少碳排放。適逢過去數周天氣炎熱,接連打破半世紀以來的紀錄,我們是時候對當下的環保政策和日常行為有所反思,避免日後遭遇惡劣氣候時,使香港真的成為「同是天涯淪落人」。

食水電力 得來不易

剛過去的五月炙熱難當,在記憶中的香港也未曾有過如此熱浪。根據天文台所指,上個月打破九項天氣紀錄,包括五月最高月平均氣溫、最長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時間、最遲全年首次發出暴雨警告等。除一些需要在戶外工作的市民之外,對於大部分習慣在都市中生活的香港人,天氣轉變對他們的影響始終有限。正正基於香港良好的基礎建設,往往使大家認為食水和電力是理所當然,對氣候惡化欠缺危機感。

面對今年姍姍來遲的雨季,香港其實已深受其害。有些在新界從事農業的人士,因乾旱的天氣使地下水不斷下降,部分農作物只能眼白白任其枯萎。另外,最受社會關注的就是水塘存水量跌破新低,只有總庫存的六成。位於粉嶺的流水響水塘,甚至出現乾涸見地的情況,而其他水塘亦有露出平日少見的旱地。事實上,往年的五月份正值雨季,平均可達到三百多毫米降雨量,但今年五月卻只錄得五十七毫米,可謂少得驚人。

近日不少新聞重溫一九六三年的旱災,當時政府需要每四天供水一次,而相關的制水安排亦維持足足一年,市民生活變得相當不便。就此,港英政府在數年後與廣東省政府簽訂東深供水工程協議,亦即是引入「東江水」。自此,本地淡水長年充足,但反而使市民低估水資源短缺的危機,令香港現時成為全球人均耗水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加上香港水管老化嚴重,導致將近三分之一的食水白白浪費,可見政府和市民的意識皆有待提高。至於今次突如其來的旱情,則可說是對香港發出一個警號。

居安思危 開發資源

除食水供應存在大安主義的心態外,市民對於電力也是「想當然」,因我們真的極少受到停電的影響,而兩間電力公司的供電可靠度均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世界級水平。當然,此有賴香港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積極在內地投資興建大亞灣核電站,再加上配合國家「西氣東輸」的政策,讓香港成為天然氣管道在華南分支線的終點。然而,電力跟食水一樣也不是必然的,對欠缺天然資源的香港來說,其實是需要政府、電力公司、市民及其他持份者多番的商議,在成本、穩定及環保三方面作出平衡,才有今天得來不易的電力系統。

當局剛與兩電簽訂新一輪的管制協議,在環保的條件中推出「上網電價」,以較高的價錢收購民間利用再生能源設備所生產的電力。實際上,相關措施變相是一種對環保能源的補貼,將再生能源的電力賣予兩電,可填補安裝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設施的成本。有關政策甫出台之際,社會的注意力皆集中在村屋或別墅式的住宅單位,只要在天台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就很有可能減少日後的電力開支。不過,如果真的對環保有所承擔的話,我認為許多大型屋苑都可以考慮。只要業主立案法團有足夠能力取得居民同意,就可在各座大廈的頂部加上發電裝置,為整個屋苑引入再生能源。此舉除對環保有所裨益之外,亦可算是一種後備電源組合的選擇吧!

說到底,我其實是想說,大眾居安思危的意識是相當重要。香港的食水、電力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很大程度上是從大自然而來。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大家應及早落實環境保護的措施,為水電資源開發新的途徑,以及做好實際和思想上的相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