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曲終人散,執政國民陣線結束逾六十年的統治,馬國實現首次政黨輪替,年逾九旬的馬哈蒂爾重坐總理寶座,更成為史上最年長民選領袖。
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落選的納吉布是昔日馬哈蒂爾一手提攜進入政壇,因而今次大選被冠為「師徒之戰」。反觀為推翻執政黨,反對派聯盟捐棄前嫌,特別是馬哈蒂爾與前副手安華的「世紀大和解」,更是奠定了反對派的勝果。如今人們普遍關注的是,馬哈蒂爾會否在短期讓賢於即將出獄的安華。
事實上,反對派聯盟今次致勝,與馬哈蒂爾能成功從國陣成員之一的巫統那裏吸納馬來選民的票有很大關係。據報道,反對派未由馬哈蒂爾領軍之前,連部分馬來人的選區也不得其門而入,馬哈蒂爾挾着「現代馬來西亞之父」的政治光環,對老一輩馬來選民甚有號召力,選情從此大有改觀。
除了昔日的政治光環,馬哈蒂爾的民粹「反中牌」亦是致勝之道之一。他曾批評納吉布過度吸引中資,「形同典當國家主權」,甚至揚言勝選後全面檢討中國的投資。馬哈蒂爾早前點名批評柔佛州一個中國地產商參建的項目,正是以「普通人買不起」、「外國人湧入居住」等排外、仇富情緒作為號召。
馬哈蒂爾會否兌現競選承諾,全面檢討在馬國的中國投資?正如有人指出,馬哈蒂爾不僅精於民情脈搏,更是講求實際的政客,他在位總理時吸引中國投資不遺餘力,如今所謂「反中」,有可能只是選舉語言。當然,為了對選民有所交代,馬哈蒂爾或許會要求到馬國投資的中國企業增加聘用當地人比例,又或者購買更多馬國原材料,全面拒絕中國資金倒未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