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太陽能壓縮箱 未減廢已荒廢

政府銳意打造香港成智慧城市,近日食環署在偏遠垃圾站引入逾二十個太陽能廢物壓縮箱,利用再生能源將家居垃圾壓縮處理,提升效能及改善衞生。惟壓縮箱漏洞處處,清潔工反映桶口太細無法放進家居垃圾袋,且缺乏宣傳,使用率低,更離譜的是壓縮箱系統不穩定,形同虛設。

「個桶口咁細,根本放唔到呢啲家用垃圾袋,冇乜用!」食環署以試驗性質引進的二十四個太陽能廢物壓縮箱,分布於十二個新界及港島偏遠垃圾站,其中兩個壓縮箱擺放於港島大坑徑垃圾站,清潔工人關小姐每日收集附近住宅家居垃圾,送到該垃圾站,惟她坦言該壓縮箱作用有限,桶口細得無法容納紮成一袋袋的家居垃圾,垃圾站原有的數個長方形垃圾桶幾乎個個滿載,壓縮箱內卻空空如也。

試驗性質 造價貴數十倍

有關壓縮箱平均每個近三萬元,是相同容量的垃圾桶造價數十倍,可透過太陽能電池板推動內置壓縮機,將收集的家居垃圾壓縮,壓縮箱設有自動感應活門,市民毋須接觸壓縮箱表面即可投進垃圾。

惟記者巡視其中五個試點,壓縮箱普遍無人問津,除了因桶口太細外,位於大埔頭村試點前的一片空地堆滿垃圾及建築廢料,不少前來倒垃圾的居民直接把垃圾棄置地上,他們坦言食環署會派車來把地上的垃圾夾走,人人都棄用垃圾桶,更遑論使用新的壓縮箱。

雖然壓縮箱均放置於垃圾站的顯眼位置,惟箱上並無任何使用指示,只印有「太陽能廢物壓縮箱」、「愛護地球」及查詢請電「1823」等字眼,有人誤以為是玻璃瓶回收箱,亦有人以為是清潔工人的設備。在上環列堤頓道試點,街坊葉先生以為該壓縮箱為廢物回收桶,「成個藍色又擺得咁靚,完全唔似垃圾桶。」他從來未曾聽聞這些智能垃圾桶,認為政府應多作宣傳。

放滿垃圾 智能活門「當機」

不過,記者在西貢南圍垃圾站測試其中一個壓縮箱的功能,發現即使放滿垃圾,智能活門卻不能正常關上,亦沒有將垃圾壓縮,活門每隔數秒輕微移動一次,狀態有如電腦「當機」,未能顯示其操作成果。

「可以加番個QR Code,等人知道佢點運作。」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表示,用再生能源運作及壓縮垃圾出發點可取,惟缺乏宣傳讓市民誤會為一大敗筆,桶口開合角度不足及操作穩定性亦需改善;他又指南韓早已廣泛使用此類垃圾壓縮箱。

署方:無備存有關投訴數字

「唔係擺舊嘢喺度就預計市民識去用,要透過教育宣傳,唔係形式主義!」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范國威稱,未曾聽聞政府推行此壓縮箱計劃,政府推出新計劃時需配合教育及推廣,不要只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隨意擺放,否則只會淪為市區環保回收箱被人當垃圾桶的翻版,而公帑亦未能運用得宜。

食環署發言人指,供試驗的有關壓縮箱購置費用約六十九萬元,目的為提升鄉郊垃圾收集站的服務質素、增加容量及改善環境衞生,並無備存有關壓縮箱的投訴數字。

圖:朱偉坤

文:林建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