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人生七十有新意

人口老化是本港一大危機,港府卻沒有足夠的警覺性,延遲退休政策至今還推行得拖拖拉拉。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政府最近重新定義老人,七十歲不再稱為老人!這一舉措,對邁向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及地區都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

老人與中產及窮人一樣,是社會政策中的敏感字眼,衍生的政策亦盡是燙手山芋,政府怎樣定義上述人士,便決定社會資源怎麼分配。香港地將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士視為長者,符合條件者可享受社會回饋。其實日本亦一樣,大和市政府便指,該市的老人新定義,不影響市民在六十五歲以後享受日本法律及規定賦予的保障。

據指,大和市政府的構思,最少在現階段是從高齡化人口的心理治療出發,重新定義老人,為的是鼓勵高齡人士加強個人自理、自立能力,有動力投入社會活動。老齡化情況日趨惡劣的日本,宅老、孤老、老人自殺問題不斷,社會的退休、醫療、護老開支又激增,重新定義,既是長遠鬆綁社會資源的一招,也是短期解決高齡化人口的心理煩惱。

然而,這一措施也象徵人們後壯年時代延長,高齡人士需要「食自己 」的時間更長。港府正在研究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要求退休保障的聲音高亢,看看日本的例子,香港人恐怕只感更悲哀,一個不懂未雨綢繆的政府,一群孤寒小氣的高官,再加上吵鬧不絕的社會,想要無憂退休,香港人真的不要太樂觀。

其實,老人新定義對華人社會也是一大衝擊,唐代詩人杜甫寫下的千古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曾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背誦過,只見年過六十的人,自覺地開始稱老;年過七十,更自覺地以為稀。若心理不知不覺地蒼老,個人能力恐也會不知不覺地衰敗,七十歲有新定義,有喜也有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