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最終還是派錢,或許可說是政府高層順應民意。當初為何堅決反對呢?是公關大於原則,抑或是政府的新財政政策本來便沒有原則,只是與曾俊華時代稍有不同?說是與之不同,實際上分別不大,不派錢最終還是要派錢。
派錢本不是壞事,但開始時便應因盈餘過多而派錢,或是為了減少行政費用而全民派錢,或是有所針對而作重點的派錢,這個針對應有政策目標。可是現時的派錢,似乎只是避免批評,在預算案原有的安排,再加上補漏。純屬補漏,便只是為了公關因素,此中並沒有任何政策考慮,就連行政費用可能過高的問題也不在考慮之列,結果派錢可能要到明年二月才能派完,這種倉促馬虎的做法便是政府工作態度的寫照,令人嘆息。
殖民地培養出來的政務官班子,從來不重視政策原則,更沒有發展的認識與觀念。這是由於殖民地文化使然──決策者是英國,香港政務官便甚麼都不做,也不懂得做。林鄭月娥上台,將殖民地後期布局回歸的智囊機構中央政策組也取消了,既反映她不懂英國人在回歸前夕是怎樣統治香港,也顯示出政務官心態對專家調研的不滿與忽視。陳茂波缺研究班子支持,結果預算案變成政務官主政的產物,不能利用巨額盈餘來推動新投資領域,協助香港轉型,也擺脫不了財政司的掌櫃功能,財政政策不能變成積極的經濟政策。派錢的鬧劇,更令人擔心財政司與律政司一起走政務官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