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港鐵須平衡責任與賺錢

港鐵去年盈利大升逾六成至一百六十八億元,按照票價調整機制,會有二點二億元回饋乘客,港鐵表示今年下半年會向市民提供為期半年、最少百分之三的回贈。港鐵應於社會責任與賺錢之間取得平衡,讓市民分享發展紅利。

儘管港鐵一年賺逾百億元,但根據「可加可減」機制車費有加無減,近年連續加價,累計加逾百分之二十五。港鐵更可能於今年六月再次加價,幅度更可能逾百分之三。面對年年賺錢、年年加價,港鐵推出的回贈優惠,可能只與加價幅度互相抵銷,令公眾失望。

去年港鐵於可加可減檢討後,曾推八達通百分之三回贈,現在的優惠變相無新意。另外,港鐵現時尚未廣泛引入電子收費系統。儘管港鐵已於羅湖和落馬洲站率先試行支付寶和微信掃碼購票,但推廣速度緩慢,故市民乘港鐵時仍只可以八達通支付車票,既不方便市民,更阻礙本港電子支付市場發展,亦有壟斷市場之嫌。

最惹公眾詬病的是港鐵年年加價,但事故頻生,服務水準未有提升,反而下滑。每當鐵路出現故障,都會按故障的時間罰款,但對每年盈利可觀的港鐵,懲戒未收阻嚇之效。罰款單單針對港鐵公司而非管理層,未能促使管理層徹底改善管理,政府須就計算延誤時間、罰款金額和賠償進行檢討,使管理層更有責任心。

港鐵須明確其職責及定位,致力提升服務質素,不應讓大眾既坐貴車又要忍受下滑的服務水準。港鐵在賺錢之餘,亦應肩負社會責任,真正回饋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