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活潑好動的芊懿首次心室纖維性顫動發病時年僅四歲,當日早上,家人如常喚醒她上學,卻發現她昏迷不醒,雙唇發黑,臉色由蒼白漸變啡黑色。父親王先生憶述,全家均無心臟病史,他送芊懿到私家醫院時,完全料不到女兒竟是心臟病發,心跳更一度停頓長達三十多分鐘。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表示,芊懿的心律不正屬非遺傳的罕見個案,至今成因不明。
王先生說,女兒去年六月病發,「最初以為食錯嘢,還自己駕車到私院,到達後搶救十多分鐘,院方話心臟病好複雜,全香港得瑪麗醫院有機會救得番。」王先生當時驚魂未定,女兒到達瑪麗後再經搶救二十分鐘才回復正常心跳,回想起來猶有餘悸:「不敢想像當時搶救唔到點算!」
術後芊懿傷口迅速愈合,腹部植入的除顫器雖輕微凸起,但並無不適,可如常運動,蹦蹦跳跳。自言曾是典型港爸的王先生感嘆:「以前求分數、追名校,現在只求女兒一切平安,更珍惜家人相處時光。」
翁德璋說,常見的兒童心臟病多數屬家族遺傳,較嚴重的「長QT綜合症」、「布加達綜合症」、「茶酚胺多形性心室心動過速」(CPVT),均可引起心室心搏過速(VT)、心室纖維性顫動(VF)等心律不正問題,導致心臟猝死。主要治療方法是靠藥物壓抑心律不正,除顫器或起搏器在藥物失效時發揮緊急救命用途,發出電擊令心律回復正常。至於病人是否適合安裝,視乎個別病情複雜程度再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