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破慳囊搞創科 最怕雷大雨點小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的年代,創科發展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在這方面佔取先機,就能夠引領世界,引領潮流。近年香港各項發展停滯不前,競爭力每況愈下,就是因為創新科技追不上時代步伐。港府後知後覺,長期忽視這個問題,直至近年才有所醒悟,新一份預算案擬預留五百億元支援創科發展,可算是大手筆,奈何香港這方面落後已久,欠帳太多,並非花一次錢就可解決問題,何況這筆錢也遠遠不足以支援整個創科發展。

急功近利 紙上談兵

對於一向奉行「守財奴」政策的港府來說,今次大手筆投資創科發展,無疑是大破慳囊,惟相對於周邊地區而言,依然是小巫見大巫。深圳每年科研投入佔GDP百分之四,即將近一千億元人民幣,反觀香港,每年科研投入還不到GDP百分之一,今次一次性撥出五百億元,遠遠不足以彌補過往的短缺,再扣除基建開支,實際用於科研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

根據預算案,這五百億元相當一部分是用於基建,當中兩百億元投放於河套區科技園建設,其餘三百億元分別注資創新基金、科技園及兩個科研平台。既是杯水車薪,更是遠水難救近火,河套區科技園建設需時數年,到時候恐怕已是明日黃花,科技項目變成地產項目,重蹈數碼港覆轍。至於其他科研平台也僅止於紙上談兵,既沒有相關政策,也沒有具體規劃,究竟該怎麼做,連創科局也不甚了了。

眾所周知,發展創科產業不僅僅是增加基建等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軟件方面的配合,包括制訂相關政策、加強人才培訓、營造社會氛圍、提供市場支援等等,而這些恰恰都是港府的短板。香港向來是「搵快錢」的地方,最有「錢途」的行業莫過於地產和金融,本地大財團幾乎都是地產商,港府主要收入依賴賣地和印花稅,而一般市民的發財途徑也離不開炒樓和炒股。加上教育急功近利,「尖子」學生爭相投身醫療、金融、法律等熱門專業,理科淪為冷門,科研人才嚴重缺乏,如何發展創科產業?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基建指標及商品市場效率往往排名前列位置,但創新方面、高等教育和培訓指標則明顯落後於新加坡等競爭對手,可見香港一直在吃老本,根本沒有創新可言。

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尤其不堪的是,香港缺乏相關產業鏈及市場配合,即使有人願意潛心科研並取得成果,也往往得物無所用。多年前,科大學生研發出自動導航無人機,可惜受盡港府冷落,在香港沒有用武之地,反而在四川地震中大派用場,研發者最終選擇在深圳創業,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揚威國際的大疆無人機。有人以「香港培養出來的年輕科技企業家」形容大疆創辦者,實際上,假如這位科大學生當初留在香港,注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牆內開花牆外香,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是香港科技人才的無奈,也是港府空談創科的寫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深圳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科技重鎮,正是長期耕耘的成果,而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一事無成,也正是坐而論道的必然下場。科大前校長朱經武曾多次批評港府發展創科葉公好龍,眼光短視,這絕非無的放矢。董建華時代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曾蔭權時代揚言發展創新科技等六大優勢產業,梁振英時代則設立創新及科技局,歷屆政府無不吹得天花亂墜,到頭來四大皆空。如今來到林鄭月娥時代,她聲稱要將本地科研開支倍增至佔GDP百分之一點五,在用錢方面無疑比較疏爽,怕只怕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香港既缺乏科研人才,也缺乏科研土壤,更缺乏相關市場,即使花再多的錢,也未必能夠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