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太平清醮、不同神誕時,「查篤撐」之聲此起彼落,一齣齣的神功戲得以順利上演,幕後搭建戲棚的師傅功不可沒。「搭咗戲棚四十年,好似已經成為人生嘅一部分」,出身自搭建戲棚世家的陳煜光師傅,由太公起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均投身搭建戲棚的工作,可說是「五代搭戲棚世家」!他對搭棚技術瞭若指掌,以手為尺,以眼丈量絕無難度。
神功戲棚不用一根釘、一粒螺絲,僅以竹和杉等便支撐起上噸重的鋅鐵片,更可抵擋八號風球,搭戲棚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陳師傅自小跟隨父親於戲棚中流連,接觸神功戲棚,十三歲便入行,和父親一樣成為搭棚師傅。年輕時,他亦曾不甘心於戲棚的一片天,廿多歲時,毅然出外闖蕩,曾經在機場工作。惟因父親年紀日大,工作要人承傳,促使他又回到熟悉的戲棚中,重拾起竹和杉。有了不同的經歷,陳師傅才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戲棚,「搭好之後好有滿足感,尤其係得到觀眾嘅認同」。
陳師傅經驗老到,曾於蒲台島懸崖上搭建戲棚,亦搭建過只有一室之大的迷你戲棚,問到哪一個作品令他印象最深刻,他笑言「每個都咁深刻,因為每次都係一個新嘗試!」他亦指,每次誕節過後,要拆除戲棚時都會感到十分不捨。
搭建約半個籃球場大的戲棚,要合五個師傅之力工作兩日。陳指,一個師傅約三至四年時間便「學滿師」,嘗試獨立搭棚。建造業議會棚架課程涵蓋戲棚,惟不少年輕人因體力及安全問題不願入行,陳師傅感到十分惋惜,「有咁好嘅傳統文化,因為人手問題而式微!」現時搭棚師傅僅剩約一百人,搭建戲棚這項傳統恐有式微之虞。
陳師傅強調搭建戲棚並非夕陽行業,「其實前景好好,有好多人有心保留呢樣工藝」。他的兩個兒子亦選擇跟隨父親,成為搭建戲棚的第五代,細仔陳胤文早於十五歲入行,現已有十二年經驗,成為獨當一面的師傅;而大兒子陳家文則於四年前入行,兩人均視搭戲棚為自己終身職業,家文更指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亦可學習建築,為戲棚注入新元素,並發揚光大。陳師傅一家「父子檔拍住上」,繼續為保留神功戲棚的傳統而盡力。
記者 黃金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