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意思很簡單,只要對百姓有利,不必效法古老規定,只要能令事情完美,不必遵循舊例。香港《基本法》訂明財政預算應以「量入為出」為原則,這本是為了確保審慎理財,力求收支平衡,避免出現結構性赤字而帶來財政危機。沒想到港府墨守成規,將此作為拒絕還富於民的擋箭牌,審慎理財變成一味守財,量入為出變成「只入不出」或「多入少出」,導致官富民貧日益嚴重,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
一直以來,港府正是以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為藉口,刻意低估收入、高估支出,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期間將這套把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繼任的陳茂波更是青出於藍,他去年二月發表的首份預算案,估計本年度財政盈餘一百六十四億元,結果實際盈餘高達一千三百八十億元 ,較原預算多出七倍半,成為名副其實的「估錯數之王」。
預算案屢屢變成失算案,一方面顯示財金官員理財能力差劣,另一方面反映港府奉行「守財奴」理財哲學。港府一直強調財政儲備愈多愈好,這恰恰暴露其無知與無能,港英年代一直以十二個月政府開支作為財政儲備的指標,而目前的財政儲備已達一萬一千億元,足夠政府兩年半開支,遠超合理水平,且預料未來五年都會錄得盈餘,用「肥到着唔到襪」已不足以形容港府。
由於庫房嚴重水浸,陳茂波不敢再像曾俊華那樣以「結構性財赤」嚇人,但依然不改守財奴本色。在新預算案中,他大談「理財新哲學」,強調「積極有為」、「投資未來」、「關愛共享」,結果除了將大約四成盈餘用來派糖,以及對創科產業投入不少資源之外,其餘都是一些零敲碎打,既看不到如何「積極有為」,更看不到如何「投資未來」。尤其不堪的是,即使預算案加碼派糖,也被指厚此薄彼,漠視基層,引來劣評如潮。
常言道,盡信書不如無書。沒有人反對審慎理財,也沒有人反對量入為出,但凡事必須靈活變通,因時制宜,否則勢必弄巧成拙,適得其反。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早前批評,過去十年港府採取「守財奴」政策,拖經濟後腿,強調遵守《基本法》量入為出原則,不等於墨守成規。這可謂一針見血,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深層次矛盾剪不斷理還亂,歸根究柢就是因為港府食古不化,守着金山銀山而無所作為。
一方面港府窮得只剩下錢,另一方面香港面對一大堆問題:經濟發展苦無出路、競爭力每況愈下、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房屋問題愈演愈烈、安老政策天殘地缺……這不正是「守財奴」政策造成的惡果嗎?一味守財而不願投資,該花的錢不花,該解決的問題不解決,必然影響經濟和民生發展,也必然導致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
可以見到,這些年港府花了不少錢派糖,結果甚麼問題也解決不了,貧窮人口反而不斷增加,證明一次性的派糖只是權宜之計,要從根本上解決深層次矛盾,關鍵在於長遠投資,發展多元經濟,提供更多就業選擇,讓所有市民都能享受經濟成果,而不是讓一部分人獨享蛋糕。然而遺憾的是,港府一直坐而論道,一時揚言發展六大產業,一時聲稱將產業做多做闊,到頭來一事無成。雖然今次預算案大手筆投資創新科技,但香港這方面早已遠遠落後於周邊城市尤其是深圳,現在才醒覺,不亦晚乎?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官富民貧是香港社會浮躁不安的主要根源,港府繼續坐視不理,只能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