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之際,社會還在討論政府是否應該「還富於民」,「派錢OR NOT派錢」的爭端也在各大評論上有所交鋒。在此文刊出當天,定必自有分曉,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我還是認為值得向每位市民派錢的。
每當財政年度有盈餘的時候,很多議員都會提起一個歷史故事,就是隋朝「過富而亡」的教訓。唐初名相魏徵曾向太宗上疏,說「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然而卻是「恃其富強,不虞後患」。意思即是當年隋朝統一天下富國強兵,但忽略以民為本的根基,最終導致覆亡。隋朝官府糧倉積壓的糧食能夠食用五十年之久,而倉庫糧食的作用本應是應付不時之需,然而,隋末饑饉嚴重,餓殍遍野,但官府不憐惜百姓而看重倉庫糧食,最終民變四起而促成隋朝的亡國。
回看今天的香港,有會計師行預測今個財政年度盈餘有望達到一千六百億元,是為歷年新高,而儲備更有可能衝破一萬一千億元關口,相當於政府二十八個月的開支。不過,當局的理財哲學往往偏向保守,經常指要未雨綢繆,數年前甚至成立「未來基金」。所謂「未來基金」,就是一項用作長線投資的公共基金,啟動金額約為二千億港元。當香港的財政儲備剩餘不足半年的度支時,港府可以經立法會批准動用「未來基金」的儲備。不過,現時港府財政儲備積存足達兩年的開支,是全球排名第一,「未來基金」作為補底的功用實在遙不可及。
近日經常聽到財金官員指出,盈餘充裕年度不是必然,政府收入容易受到經濟周期影響,一旦遇上緊絀就會難以維持……諸如此類。不過,回看過去三十多年,只有在「沙士」前後數年才出現過財赤,其餘年度皆錄有盈餘,而於最近十個財政年度,大部分盈餘均超過五百億元。事實上,今個財政年度庫房水位高漲,是受惠於賣地成績極理想,多幅地皮皆以「天價」成交,為政府進帳一千八百億元,可謂是一筆「意外之財」。既然該筆收入不是在計劃之內,現又可否在計劃之外「還富於民」,來一次非經常性的派錢措施呢?
況且,派錢的功效立竿見影,受惠人數將能覆蓋全港市民。還記得,當局在二○一一年向年滿十八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一次性六千元,為許多基層市民帶來一份意外的收入。試想想,如果是一家數口的夫婦家庭,就能無償地獲得超過一萬元的現金,對社會底層來說是相當重要。雖然有部分人質疑派錢會招致高昂的行政費,但當局在吸取首次派錢的經驗後,應能比上次以更具效益的方式完成政策。況且,在過去七年以來,資訊科技比當年更為方便,當局又可否減少實體表格的使用比例,以壓低相關的行政開支呢?
另外,派錢其實與增加恒常性開支的措施,是不會出現衝突的情況。要知道,今個財年政府盈餘是歷史新高,就算向七百萬名市民每人派發六千元,也頂多是四百多億元,仍如往年般有一千億元的收入。政府要投放予醫療也好、教育也好、福利也好,儲備也是相當豐裕。若當局執意擔當「守財奴」角色,就與隋文帝無異。雖然香港不至於災害連天而民變四起,但市民對於當局就必然會感到無比的失望。
收筆付梓之際,有消息指政府有意向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派發二千港元,範圍包括全港的大學、中學、小學及幼稚園。不過,我還是認為派錢能夠全民受惠,是來得更直接和有效。即使宣讀財政預算案當天沒有派錢措施,但只要民氣夠集中,當局也許會像二○一一年般改變初衷,再次「SHOW US THE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