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有蓋巴士站淪大型毒氣室

本港冬季空氣污染嚴重,有蓋車站成大型毒氣室!近期政府「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提出為有蓋交通交匯處增設Wi-Fi和座椅等改善措施,備受關注的空氣污染問題卻被忽略。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多個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的二氧化氮(NO2)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大幅超出世衞標準,由候車市民與站內工作者「硬食」。多區區議員直斥相關政策「離地」,環保團體批評當局政策未有以公眾健康為依歸,促改善站內通風及盡快制訂減排藍圖。

「喺度做咗四年,喉嚨成日都唔舒服!」清潔工朱先生在南區海怡半島公共運輸交匯處上班,每日需於上址工作九小時,長期吸入巴士排放的廢氣。患有鼻敏感的巴士車長羅先生亦飽受空氣污染困擾,他直指站內通風系統設計不良,無法將廢氣帶走。「抽完啲廢氣喺站口排番出嚟,有咩用?」日前記者以儀器量度站內空氣污染物水平,結果顯示NO2濃度達每立方米一百七十一微克,比世衞年均標準四十微克高出逾三倍;PM2.5濃度同樣超標,達四十微克,為世衞標準十微克的四倍。

「焗到要企喺站口抖氣」

本港有五十九個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當中不少與海怡半島交匯處一樣,只有一面巴士出入口作自然通風口,空氣難以產生對流。運輸署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各交匯處平均共接獲約六宗有關空氣質素或通風系統的投訴。記者發現藍田站交通交匯處污染嚴重,上址有二十九條巴士線,設計近乎密封,站外鯉魚門道繁忙交通,令站內NO2濃度直飆每立方米二百一十三微克,比站外數值高近一倍。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分別更明顯,站內外NO2濃度相差近兩倍半。

「夏天等巴士最辛苦,焗到居民要企喺站口抖氣!」西貢區區議員陳繼偉指,自一五年起已多次向運輸署反映調景嶺站交匯處鮮風不足。當局及後向他解釋指,通風系統運作時間需視乎站內人流及投訴數字,陳直斥不能接受。「空氣差就係差,唔能夠因為呢個站少啲乘客就犧牲居民健康。」

運房局去年中發表「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提及將推行試點項目改善有蓋交匯處環境和配套,包括增設Wi-Fi、洗手間、乘客資訊板等。當局上月向立法會匯報進度,稱今年上半年將就具體計劃諮詢區議會。荃灣區區議員古揚邦表示,過去區內荃灣西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的投訴個案,十居其九皆圍繞通風和空氣質素,批評試點計劃未有就核心問題提出實質建議。

空氣質素指標停滯卅年

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謝穎琳指,加強通風系統固然能改善現況,惟更重要是控制排放源頭。「政府一○年已經提出巴士零排放目標,但咁耐以嚟無藍圖、無時間表,電動巴士數目至今仍然大幅落後其他城市。」她續指,現時環保署《半封閉式公共交通交匯處的空氣污染管制》專業守則,不僅無法律效力,且自九八年公布後一直無更新,仍沿用八十年代的空氣質素指標。

運輸署:將調整通風系統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一般而言,市民於有蓋交匯處僅作短暫停留,因此守則只為短期接觸下可能對健康構成影響的空氣污染物之短期平均值,訂定空氣質素指引。但署方正聯繫相關部門按有蓋交匯處實際運作情況及需要檢討守則。

運輸署回覆指,該署會因應實際情況採取針對個別交匯處的措施,包括增加通風系統運作時間、調高系統通風量等,惟未回應試點項目無提出改善空氣質素方案的原因。

圖:吳啟偉、朱偉坤

文:林幸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