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二戰盟軍曾重點空襲日佔的灣仔,「地底炸彈」料陸續有來。近年本港大興土木,工程令長埋地下七十多年的巨型炸彈陸續「出土」,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指出,二戰期間維港兩岸有不少軍事設施,停泊大量日軍船艦,屬盟軍空襲重點目標,正好是現今港鐵沙中線走線,在金鐘、灣仔及紅磡一帶未爆破的炸彈數目無法統計,變成潛在危險,未來進行的大規模工程,隨時會再挖出戰時炸彈。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攻佔香港,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有「小東京」之稱的灣仔,成為日本人聚居地。當年港島中上環及灣仔臨海一帶具重要戰略地位,亦是日軍的軍事重地,沿岸停泊大量戰艦。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自一九四二年反攻香港,三年間不斷空襲香港島及九龍,投下數以千計炸彈,主要目標是油庫、船塢及機場等軍事設施。鄭寶鴻稱,未能擊中船艦的炸彈會落入維港海床,其後填海將其埋藏,如今因開展工程而將其挖出。
空襲除對日軍造成沉重打擊,背後亦有大量無辜平民受害。香港屬彈丸之地,軍事設施靠近民居,轟炸機稍微偏離航線或投彈時間差一、兩秒,便會誤中民居,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據歷史資料,一九四五年一月廿一日,盟軍本欲轟炸現在位於金鐘的海軍船塢,卻因飛機錯過位置,誤炸現時的修頓球場,造成近千人死亡。同年四月二日,盟軍轟炸東區避風塘軍營、即現時的維多利亞公園所在,卻因炸彈掉落位置失準,誤炸聖保祿醫院造成約二百人傷亡,當中包括病人、醫務人員及孤兒等。鄭寶鴻指近日挖出的炸彈或屬該時期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