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今個財政年度的盈餘相當可觀,是秉承曾蔭權、曾俊華的守財奴政策,把錢儲着讓金融機構投資而香港只取利息收入,讓通脹和匯率變化侵蝕?抑或是把錢投資在香港社會內部的民生及競爭力改善之上?這是對新一屆政府特別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大考驗。考驗不單只在香港之內,也在中央政府的眼中。很簡單的理由便是香港是香港人的,也同時屬於全國人民,是國家的一部分。
香港官員或許受英國人的教養過久,特別是殖民地時代英國只取不予,香港不能期望英國政府的資助,只能自求多福,因此財政的目的首先是保着政府的運作和保證英國的利益收入,包括英國官員退休返英的優厚退休金。也因此,殖民地政府長期在基建投資、民生福利存在欠帳。保守的財政預算應該是量出而定收入,更應爭取新的收入,不是維持現狀,盡量擴大現有收入便算。財政應是進取,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服務。《基本法》至多是要求財政收支平衡,且沒有要求每年都要平衡。而香港現時不停地每年有大量財政盈餘,卻不思進取,不反饋協助社會裏的弱勢社群。
香港貧窮問題嚴重,貧窮長者與兒童的絕對生活條件惡劣,綜援、公屋和老幼津貼只提供簡單和不足的保障。以香港富裕社會的情況來說,是社會之恥。或許財政預算案應施以援手,最簡單直接的是派錢,給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和十五歲以下兒童,在大的政策還未制訂之前稍作彌補,紓解他們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