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推出首份智慧城市藍圖,並承諾於二○二○年為所有居民提供免費數碼個人身份,讓市民可使用單一的數碼身份認證進行政府和商業的網上交易,無疑是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一個突破,亦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社會訴求。筆者亦期望當局為市民提供數碼個人身份的同時,能一併落實電子工商登記,使服務更全面到位。
其實數碼個人身份並非嶄新的概念,為鼓勵市民多加參與電子商貿,政府過去亦推出過電子證書,並就網絡保安進行研究。然而政府當時的配套和市場誘因並不足夠,令電子證書沒有發揮其應有功效。如今當局計劃推行免費數碼個人身份,應借鑑過往的經驗,以免重蹈覆轍。
當局在研究推出數碼個人身份時,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例如數碼個人身份不單是身份證,更可用作數碼平台簽署核實文件及合約、處理銀行事務、保健卡、電子配藥、投票、電子居留權等。而在內地的數碼個人身份系統中,個人資料早已匯入電子政府系統,持卡人只需授權插卡輸入密碼,機構便能直接從資料庫中提取資料。同時,當局也可考慮在符合成本效益和可行情況下,結合電子身份,擴大第二代智能身份證功能,例如研究加入電子付費等功能。
當政府落實各智慧城市的發展項目時,必須更有前瞻性,廣納持份者的意見,善用已有科技,結合新的科技研發,加強公私營合作,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務實解決普羅大眾日常所面對的問題,令市民體會到發展智慧城市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