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基建超支成常態 蝸牛速度最可哀

沒有最貴,只有更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二十六公里長,造價八百四十四億元;沙中線鐵路十七公里長,造價九百七十一億元。香港基建超支成為常態,鐵路造價紀錄不斷刷新,既令人咋舌,也令人無奈。

十大基建 十大黑洞

沙中線原定核准工程預算為七百九十八億元,包括主體工程約七百一十四億元,而根據最新估算,主體工程造價上升兩成三,加上前期工程超支約八億元,最新總造價上升至九百七十一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超過五十七億元,而且據說還沒「封頂」。香港無疑又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一項以納稅人血汗錢換來的世界紀錄。

沙中線工程嚴重超支,當局照例舉出各種客觀原因,包括工程複雜、勞工不足、地盤發現古蹟等等,其實這不過是官僚卸責的慣用理由,人們早已聽厭了。近年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難道都是外在因素造成?難道當局完全沒有責任?單是曾蔭權時代推出的所謂十大基建,超支總額就達千億元之巨,其餘基建更是難以一一計算,面對一個個財政黑洞,縱使港府擁有金山銀山,恐怕也有被掏空的一天。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廣深港高鐵內地段長一百一十多公里,建造費僅一百六十七億元人民幣,反觀香港段只有二十六公里長,卻花了八百四十四億港元,其中超支近二百億港元,幾乎已等於內地段總造價,簡直不可思議。成本高昂還在其次,最尷尬的是工程一再延誤,廣深港高鐵內地段早於二○一一年底正式通車,而香港段還要等到明年第三季才「可望」通車,目前還在為「一地兩檢」問題鬧得不可開交,萬一最後無法落實「一地兩檢」,高鐵只能淪為慢鐵甚至廢鐵。

當年深圳興建五十三層連三層地庫的國貿大廈,創下「三天一層樓」的紀錄,得到「深圳速度」的美譽,實際上深圳速度正是借鑑香港速度和效率。過去香港基建舉世聞名,港英時代的「玫瑰園計劃」包括青馬大橋、新機場客運大樓、跑道及相關道路等配套設施,總共才花了一千五百多億元,前後八年便全部完工;如今單是一條短短的沙中線鐵路便花了上千億元,兩期工程預料需時九年才能全部完成,香港速度淪為「蝸牛速度」,令人唏噓不已。

政府無能 政客無良

回歸以來,香港各方面發展都遠遠不如內地,從跨境基建工程的不同命運可見一斑。高鐵及港珠澳大橋既是本港大型基建工程,也是國家級跨境工程,一早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經濟規劃,結果兩項工程都被香港拖了後腿,這不僅是港府無能的反映,更是香港這一制不如內地那一制的見證。有些香港人的思維仍停留在幾十年前,自我感覺良好,總是對內地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其實單從跨境基建速度和效率來看,內地早已後來居上,香港望塵莫及。

香港淪落到如此地步,港府無疑須負起主要責任,曾被譽為「世界一流」的公務員隊伍,如今竟成為辦事拖拉、效率低劣的代名詞。當然,反對派也難辭其咎,他們為反而反,拉布成風,不僅導致議會空轉,施政癱瘓,而且嚴重阻礙基建工程,成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內地學者曾警告,相對於內地經濟迅速騰飛,香港的優勢逐漸消失,「好運」很快就會用完,邊緣化危機迫在眉睫。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周邊城市無不全力發展經濟,唯獨香港深陷政治泥沼無法自拔,怎麼可能不邊緣化?當政客們義正詞嚴質詢港府官員時,有否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政府無能,政客無良,市民無奈,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一座百年名城在內鬥內耗中不斷沉淪,昔日輝煌消失殆盡,基建延誤和超支只是一個縮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