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有生之年,可以為太太攞番個公道。」憶述五年前喪妻之痛,黃先生仍淚流不止。黃太一二年疑因私家醫生處方抑制免疫力的藥量不當,因病毒感染離世,終年六十六歲。黃先生向醫務委員會投訴涉事醫生,原已排期研訊,醫委會突「彈弓手」通知終止個案。申訴大門突然關上,卻無隻字片語解釋,黃先生批評醫委會處理投訴機制不透明。關注病人權益的組織及立法會議員均促請醫委會改善。
黃先生原計劃與妻子一起享受退休生活,惟一切於一二年九月徹底扭轉。黃太因低燒到養和醫院求診,掛單的風濕病科專科陳姓醫生診斷她白血球水平過高及血管炎,處方藥物抑制免疫系統。黃妻出院後續到陳醫生診所覆診及驗血,惟同年十一月醫生放假外遊期間,她驗血發現白血球數目跌至九百個,正常值為四千,再度留醫養和醫院,疑因免疫力太低,肺部受感染,病情持續惡化,轉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一三年元旦零時零分不治。
「我完全放唔低!」黃先生質疑醫生處方藥量不當,令妻子受感染,同年向醫委會投訴,一五年獲通知翌年召開紀律研訊。豈料研訊舉行前兩個月,再收醫委會通知,指考慮律政司及醫生代表律師的意見後,決定把個案轉回初步偵訊委員會再考慮。初偵會其後通知黃先生,詳細考慮投訴資料、獨立專家意見和醫生律師代表的書面解釋後,決定終止個案。
黃先生批評醫委會決定終止案件前,並無機會讓他回應及補充資料:「好氣餒,每次都好唔想回望件事。」現任初偵會主席張德康表示,自去年中任主席,遇過四至五宗排期研訊後終止跟進的個案。他解釋,初偵會收到投訴後,若獨立專家判斷醫生做法有問題,個案會轉介醫委會排期研訊,由律政司人員草擬控罪文件。不過,若律政司認為證據不足,可能彈回頭,「法律觀點與醫生看法未必一致,律師檢視資料後,可能認為無把握贏,研訊都無用。」
協助黃先生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律政司或醫委會可向黃先生索取更多資料,而非直接終止個案,形容做法剝奪投訴人公平回應的機會,令黃先生受二次傷害。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醫委會處理投訴過程欠缺透明度,與投訴人或病人家屬溝通不足,令人難以信服。醫委會若決定終止個案,應向投訴人列出專家和法律觀點,並有責任向投訴人清楚講解整個處理程序。他說,投訴人可對醫委會終止研訊的決定尋求司法覆核,但所需時間漫長,涉巨額費用,往往令投訴人迫於無奈放棄申訴。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