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小學英語教師存在發音及口音問題。香港大學言語科學實驗室去年開始研究二十七名小學英語教師教授課堂的錄影,他們來自二十間小學,結果發現參加計劃的小學英語教師普遍存在發音及口音問題,例如將英語「down」及「found」讀到像廣東話的「單」及「翻」字,雙元音變了單元音;也有「小學老師連順序讀「two」、「three」、「four」都讀得不準!」參與研究的學者憂慮「港式英語」影響教學,建議政府加強培訓老師的語音知識。
香港大學昨日公布該項研究,指不少現職小學英文科教師授課時均使用 「 港式英語 」,犯下六方面發音及口音問題,包括搞錯聲調升降、朗讀多於一個單字詞彙時無連接子音及母音、將雙元音讀成單元音、未能區分長短元音、發錯輔音及元音。
更有迹象顯示,資深教師的口音不準情況較年輕英語老師更甚,估計與他們早年接觸英語口語的環境較少有關。
港大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副教授吳民華認為,本港英文科課程及公開考試着重讀寫而忽視聽說部分,部分英語教師在日常生活上亦缺乏會話操練,令「港式英語」出現在師生口中。
港大教育學院博士何瑞清則舉例,有老師順序朗讀最簡單的英文數字都有誤,因為港人多數會連續用相同的高聲調讀出,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朗讀時卻會轉變高低聲調。他留意到本地老師朗讀單字或以上的英語時,聲調都較機械化,予人「硬咗軚」的感覺。何強調,學英文應該「愈native愈好」。
何又指,大部分本地英文老師把雙元音的後半部分讀得太短,令雙元音變成單元音,結果將英文字讀到似中文字,例如將英文「down」及「found」讀到像廣東話的「單」及「翻」字等。他指出,發雙元音需要改變嘴形,港人卻經常忽略雙元音的後半部分 。
劉老師是自願參加計劃的研究對象之一,她自言參加計劃後發現自己不時搞錯聲調升降:「好似讀classroom時,原來room嘅音節應該將聲調下降」。她指會盡量留意發音。林老師就希望,政府應多投放資源於持續進修方面,讓在職老師加強訓練。
港大言語科學實驗室去年攝錄了廿七位來自廿間小學的英文科老師授課情況,分析後個別邀請老師進行一對一培訓,糾正其英語發音及口音問題 。實驗室亦分別為三百零二位及三千一百五十六位小學生,舉行了六次工作坊及九次講座,教導正確英文發音及聲調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