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與「攝影」,兩個看似充滿矛盾的概念,結合起來卻能造就不一樣的體驗。雖然看不見,但我們卻能嗅到頭上的花香、聽見渡輪駛近、感應微風吹拂,誰說攝影必須視覺主導?六位二十餘歲的年輕人,一年前為了籌備一次義遊活動,認識了四位熱愛攝影的視障人士。義遊完結後,他們定期舉辦活動,向大眾推廣視障人士攝影,而當時的隊名「盲蹤踪」,亦自此成為這個十人小隊的代號。
視障人士難以依靠視覺構圖,身旁的健視朋友就會充當他們的眼睛,提供想像力。「如果你向住三點鐘方向,可能會影到一對情侶。但如果你向六點鐘方向,後面就有架巴士駛過。」成員Taylor示範如何向視障朋友描述身邊的景物,引導他們構圖。她強調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選擇的機會,而最終決定權仍落在拍攝者手上。
「其實最初好憎影相,覺得根本唔關我事!」今年三十歲的阿輝,出生時勉強看見顏色、光線和模糊的影像,後來經歷眼角膜移植手術失敗,以致完全失明。他坦言以前非常討厭拍照和合照,直至遇上一位熱愛攝影朋友,讓他發現照片不只用作回憶和收藏,更有分享的作用。而三十二歲的郭健,儘管患有嚴重弱視,只能看見一點八米範圍以內的事物,但他對攝影的熱愛不遜於他人。「平時我好似一個記者咁,相機跟身!」郭健笑說只要帶上相機,心情就會變好。
除借助他人,視障人士各有獨門的拍攝伎倆。阿輝着重用身體感受環境的變化,對氣溫、氣流、環境的空曠度尤為敏感。酷愛拍攝大自然的郭健嗅覺靈敏,曾經因為嗅出頭頂上的花香而拍得盛開的小白花,令成員們嘖嘖稱奇。成員中更有巴士迷,能夠單憑引擎的聲音分辨不同巴士類型,耳朵成為他的拍攝良伴。
走訪過城門水塘、油麻地果欄、石板街等地,成員形容每次出行都恍如一個「小旅行」。盲攝三年的阿輝認為,攝影令他性格變得更開朗,亦教他重新發現香港的舊物:「之前先知原來最值得留念嘅係120號電車,呢個係現存仲運作緊最古舊嘅電車。」機不離手的郭健亦非常享受大夥兒一同攝影的樂趣:「識到一班志同道合嘅朋友,幾個人一齊周圍影相都開心啲」。今年年尾,「盲蹤踪」準備再下一城,到台灣延續盲攝之旅,拍攝更多作品,為來年的相展作準備。
圖:吳康琦
文:楊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