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的大學變化

香港的大學教育,主要問題是沒有定位。

以往港大模仿牛津,目的是培養殖民地官僚,故此長期規模很小,免得在殖民地政府以外產生出可與其抗衡的精英。中大的創立帶有為中國而立的意義,但那時是由美國主導,打破英國精英制度的壟斷。大學多了,大學生人數上升,沖淡港大精英壟斷的局面,也滿足香港在工業化後服務業發展的需求。科大的建立更是簡單的美國大學模式、師資和教材課程的移植。中大還是老一輩留美華裔學者主導,科大已經擺脫他們的中國情意結,更全面的美國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的大學急增,或許是英國殖民者在撤退前做的「補課」。一方面應對香港的發展及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以大學網羅香港社會精英。但是隨着香港經濟的金融化、地產化,香港的大學也愈來愈集中於工商管理金融的課程。不知這是大勢所趨,或是市場作用,抑或是政府通過對大學資助的作為。工商管理化便排斥其他學科,大學教育愈來愈單一化。與此同時,大學教研全面以發表英美論文為取向。結果是,香港學者(當然大部分是外來的)發表的論文大增,大學的國際排名上升,但是大學的教研與社會發展也愈來愈脫節。大學教研轉化為社會應用的比例低,在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為主的學生畢業後找工作也愈來愈難。更糟糕的是本地學生的精英在中學便離開香港;香港的大學,教師與學生都是靠外援來支撐,能支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