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港人置業 不妨北望神州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將重點的內容放於市民置業問題上,不但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還積極擴大「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的範圍。不過,當局的措施始終僧多粥少,對於許多市民來說,在港「上車」仍然是遙不可及的事。既然如此,我們又可否看遠一點,不要預設所有答案都需在一個「框框」之中呢?

跨市居住 跨市就業

要知道幾個月前,中央政府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目標是將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九市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打造成世界級的灣區經濟體。當中,為實現「多市同城」的概念,各市政府將投入資源建設更有效的交通網絡,達到一小時或兩小時的生活圈,讓跨市工作、居住變成一種有效的生活模式。屆時,香港將會與周邊各市有更緊密的聯繫,部分條件許可的港人,又是否一定仍要在香港境內購置物業居住呢?

事實上,「跨市居住」或「跨市就業」在全球各地都不是新鮮的事物,是一種有效發揮各個城市不同優勢的方法。舉例來說,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毗鄰,但礙於新加坡租金高昂的緣故,有不少星馬人士甚或外國人,都會選擇穿梭兩地,致使「日間新加坡、夜間馬來西亞」的模式並不罕見。就此,兩地政府亦特意簡化邊境的檢查措施,讓兩地人民有更快捷的通關安排。

另外,位於美國加州的三藩市灣區經濟體,同樣是由多個城市組成,包括三藩市都會區、奧克蘭、聖何塞等,由多條州際公路及灣區大橋形成交通網道。同樣地,灣區東部的城鎮租金較其他地區相對便宜,吸引不少異地城市工作者居於該個區域之中。實際上,三藩市灣區與粵港澳灣區同是南北相距約八十至一百公里的城市集群,而三藩市灣區的經驗亦反映出,只要交通網絡發展完善,「小時式」的生活圈是可變成實際的可能。

也許有人仍會質疑,香港始終與內地在地理上有一定的距離,以及兩地均設有邊境檢查設施,對部分人的心理來說,依然感到橫跨兩地工作居住,是不太實際的做法。不過,現時來往中港兩地生活的群體的確不是少數,過往亦有不少在香港工作的內地或香港人,會選擇居住於深圳市的南面地區。自從香港政府推出新「從價印花稅」後,限制非港人購置物業單位,不少每天需來往香港的內地工作者亦轉而在深圳購置居所。

內地樓價 相對便宜

在此,我只是想說明一點,來往中港兩地就業及置業是有絕對的可能,而現時亦有不少人群使用此種模式。甚至乎,有些中港家庭的孩子,每天均需前往香港上學,黃昏時再返回深圳的居所。對於小孩亦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在新界就業的港人,也許亦可以考慮跨境置業的可行性。事實上,隨着港珠澳大橋及惠州客運港的落成,除北邊的深圳外,西部的珠海、中山,甚至東部的惠州都是可置於「生活圈」的考慮之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地現時的樓價對於港人來說,仍算是相對較易負擔,部分小區的平均呎價低至數千港元,二百至三百萬港元已可購買七百多平方呎的單位。加上其升值空間亦較香港物業為高,深圳市部分地區的樓價,在過去十年內上升四至五倍,足見升勢相當驚人。近年,部分內地發展商為吸引港澳居民前往置業,與銀行推出港澳市民申請的房貸計劃,使於內地「上車」變得相對容易。

事實上,山不轉人轉,辦法總比困難多。藉着內地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香港與珠三角各城市必然會有更緊密的聯繫。有意置業的香港朋友,不妨將選擇擴闊開去,也許真能藉此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