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家長應留意子女危機信號

【本報訊】親人離世、父母離異等的家庭變數,對孩童而言是非常嚴重的創傷,成人過渡哀傷期或要近一年,孩童需時更長,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指出,在孩童經歷親人離世時,父母應多加留意其日常行為、情緒,觀察是否有表現出危機信號,如容易悲傷、對周遭環境敏感、發惡夢或觸景傷情等。父母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因為此等情緒問題不是一般言語安慰能解決。另外,父母如因感情生變而欲離異,盡量考慮暫緩離婚打算,「等多幾個月或一年,等小朋友情緒平復後再提」,始終創傷愈大就愈難撫平。

萬家輝表示,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向子女講述壞消息,普遍會「當佢係大人咁同佢講」,或是輕輕帶過及以「BB話」輕描淡寫,其實這種做法對當事人而言並非好事,每當孩童收到一個壞消息,會「好多嘢諗」,以父母離異為例,孩童會想「係咪由我引起?我以後會點?我要跟邊個?」,種種不安、惶恐都在對其造成衝擊,如情緒得不到合適的紓發,隨時做出極端行為。

宜傾訴運動休息紓壓

另一方面,青少年若遇到考試壓力,或因被朋友排擠而困擾。萬認為,最基本的處理方法是找家人傾訴,雖然做法很簡單,但卻很奏效,將心中的煩惱向人傾訴是最能紓發情緒。

其次是做運動,這亦是最為人忽略的方式,當青少年感覺有冤無路訴時,「打場波、游吓水,已經可以幫你減輕好多焦慮。」

還有的就是要為自己提供充足的休息,休息不足其實也是「亂諗嘢」的成因之一,當休息夠,頭腦清醒,或會為眼前的困難想出新的解決方法。

忌悲觀思考放大挫折

然而,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改變悲觀的思考方式,青少年要不時提醒自己,「就算身邊無朋友同你傾計,無朋友對你好,都絕對唔代表你乜都冇」,切忌將一些暫時性的挫折及難過放大,從而令自己的生活變得灰暗,要謹記「唔需要靠他人嘅認同去證明你自己嘅生存價值」。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為避免學生自殺事件連續發生,各界需要提高警惕並及早預防,該中心官方網站整理了青少年自殺風險因素、預警信號、社區可提供協助的資源和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等,公眾可分享和參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