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上台後針對房屋問題的動作多多,既有即將推出的港人首置上車盤,又與社聯合作推出房屋共享計劃,還有良心劏房,更傳出推出「組合屋」作過渡性房屋,可見當局的確看到問題所在,希望有一番作為。但問題是,這些措施杯水車薪,受惠的只是少數幸運兒,大多數人仍然只能望天打卦。
就以「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來說,儘管反應不俗,得到不少慷慨業主以低於市價租出單位支持,但整個項目最多只有一千戶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家庭受惠,對比近三十萬公屋輪候大軍,以及全港二十萬名劏房戶,顯然只是聊勝於無。至於「組合屋」或「貨櫃屋」計劃,雖云有地產商願以象徵式一元租出土地,而購入內地預製組件亦快捷方便,預計明年就可推出試驗,但這類計劃有一定的爭議性,就像劏房應否合法化和美化為「良心」一般,坊間不少聲音就認為「貨櫃屋」並非有尊嚴的居住環境。
誠然,本港房屋問題已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港府做得幾多得幾多,總好過甚麼也不做,出發點值得肯定,但本港房屋問題之所以如此惡劣,根子始終出在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上,人口源源不絕增長,起多少樓都難以跟上需求,港府是時候向內地反映減少配額,否則一切都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