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青年病」難治

香港近年患上「青年病」,除了邊青、隱青、毒青、宅青、黑青,還有憤青,因此催生了本土、自決、港獨等政治派系,這些青年本是因政制、升學或民生壓力而產生怨氣,開始投入政治抗爭,漸漸地嘗到政治甜頭後,竟紛紛與台獨勢力、英美政治組織連線,自居為香港政治代言人。拋卻初心的他們沒有令香港變得更好,反令政治環境、社會情況變得更複雜、麻煩。

政治青年成軍後,相繼發起衝擊政總前地、佔領行動,甚至旺角暴動等,無不對社會秩序、治安及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政府一直落錯藥,以為在諮詢架構中設立個青年事務委員會,便能聆聽青年人對社會的不滿;也以為多建一些青年廣場、青年宿舍甚至體育場館,便能分散青年對社會的不滿。幾年過去,各項措施只是頭痛醫腳,無助解決困局。

另一邊廂,港青在政治抗爭上走的路,卻愈來愈令人憂慮,他們似乎明顯與本地傳統政黨保持距離,無論是激進的街頭勢力,還是溫和的老牌大黨或自居專業的組織,都沒法吸納這股勢力。佔中族崛起的政治代表只汲汲於海外政治市場,被輕飄飄吹捧一下,便以為自己是政治天才,奪諾貝爾獎、做港版的馬丁路德金只在朝夕。

這一切,反對派前輩一一看在眼裏,雖覺可笑,但更無奈,因為佔中青年眼中沒有他們,憤青們更與前輩爭奪起海外政治市場、香港政治代言人的地位,動作愈搞愈大。

香港社會有既定機制及機構服務邊青、隱青等人,但憤青及政治青年是新事物,對他們的社會工作或對口機構也處於真空狀態。本屆政府上任時,一再強調重視青年事務,只是口號叫得久了,招數卻遲遲冇影,拖拖拉拉中,「青年病」已成了香港的慢性病、長期病,落重藥都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