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前夕的軍隊高層調整已全面拉開帷幕。陸軍司令員李作成調任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海軍政委苗華調任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北部戰區空軍司令員丁來杭調升空軍司令員。
從上位的新將領來看,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重用閩浙滬有淵源的舊部。譬如,苗華曾在駐福建的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服役三十多年,丁來杭擔任過空軍福州指揮所司令員。
二是提拔資歷淺的高官迅速上位。以往的各軍種司令員,通常要先在其他正戰區級崗位上歷練,如上任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空軍司令員馬曉天,之前都擔任副總參謀長。而現任的沈金龍、丁來杭,則都是由戰區海軍、空軍主官直接晉升為軍種總部「一哥」。
三是提拔派系色彩較淺,特別是郭伯雄、徐才厚時代受打壓的將領,李作成是這方面的典型。作為越戰英雄,李作成一九九八年四十五歲時就擔任第四十一集團軍軍長,但之後由於被部下告發「不講政治」、「不尊重領導」,二○○二年貶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蹉跎經年,直至○七年才外調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十八大後才於一三年晉升司令員;由正軍級到正戰區級用了十五年。而與其同年的徐粉林,○二年才擔任軍長,但受老領導提攜,○九年就擔任了廣州軍區司令員,從正軍級到正戰區級僅用七年。不過,風水輪流轉,軍改之後,李作成步步高升,先擔任首任陸軍司令員,今次再重用為軍委參謀長,而徐粉林則在今年提前退役。
這些調動直接牽動十九大軍委高層結構。從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十多年,雖然軍隊經歷過多次大裁軍,但由於長期實行總部制,故而軍委領導機構基本未變,除軍委主席、副主席外,軍委委員由國防部長、四總部(九八年前是三總部)首長擔任,○四年後加上了海軍、空軍、二炮(即現在的火箭軍)司令員。
而經過了「史上最強軍改」,解放軍指揮領導體制發生巨變。四總部、七大軍區撤銷,軍委機關部門的廳、部、委、辦、局、署總計多達十五個。軍種領導機構由海、空、二炮等三個增至陸軍、海空、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六個。以往四總部加三大軍兵種首長擔任軍委委員的模式,已經難以繼續,勢必進行改革。
與原來的四總部相比,新的軍委十五部門級別普遍降低。故此,多數軍委機關部門首腦已「不夠格」進入軍委領導層。其次,在新的軍隊單位排序中,五大戰區作為軍委的派出指揮機構,受軍委授權統一指揮所在區域內所有部隊,其排名在各軍兵種及軍委部門之前。
但戰區作為純指揮機構,戰區司令員進入軍委領導層,幾乎無可能。同樣,排名在戰區之後的各軍種司令員,繼續沿用舊體制晉階軍委委員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特別是,高層起用沈金龍、丁來杭這些資歷淺的將領擔任軍種司令員,似乎亦是有意削減軍種司令員的重要性,為軍委改革提前布局。
前幾屆軍委基本都由十一人組成,包括主席、兩位副主席、國防部長、四總部和三大軍兵種首長。新體制後,已無複製的可能。況且,作為軍事機構,規模過於龐大顯然不利於效率。管轄六、七十個部門的國務院領導層也只有總理、四位副總理、五位國務委員共十人,況且當中兼任國防部長的國務委員基本屬於掛名。
對比之下,軍委實在無必要維持十幾人的規模。且在軍委主席負責制的核心時代,更是只需精幹高效的輔佐團隊,軍委「裁軍」勢在必行,而軍委主席當家做主、負責一切的局面會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