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鼓吹消費的世代,許多人搜羅形形色色的貨品,卻不一定填補心靈上的滿足,買完即棄更造成嚴重浪費,有團體於是發起物品交換市集,鼓勵參加者將家中多餘或閒置的物品送出,再在市集中選取合適的物品帶回家,令物品的生命得以延續,達到資源共享的環保理念;再者,在交換物品過程中,鄰里街坊彼此溝通,無形中使社區關係更加緊密。
坊間二手平台市集繁多,由網上與實體店舖買賣,到跳蚤式一換一或自取心頭好,任君選擇。緊貼潮流,旺角聖公會諸聖座堂發起Give and Get物品交換市集,舉辦至今已踏入第三個年頭,一年舉辦約三場,漸具規模。市集內的物件除了部分由義工們提供外,最主要還是來自市民當日所帶來的,而非積存物品,目的是鼓勵參加者以物易物,將剩餘物資減至最少。
活動當日下午二時已人頭湧湧,街坊先放下自己帶來的物件,交由義工代為分類,再擺放到衣物、書籍、飾物、文具、玩具和家品等各個攤位,讓街坊按自己喜好到攤位選取心頭好。市集更設抽籤環節,中籤者得到的屬較受歡迎的物品,有份籌備的范牧師解釋此舉是為避免有爭奪情況,物件輕重非以價格來衡量,而是視乎獲件人的需要,所以就算沒中籤氣氛也樂融融。
「每次交換物品,好似平時睇過嘅書,彼此交流思想,達到互相分享、觸碰心靈,非常有意思。」范牧師希望,活動能提醒人們減少浪費,即使不帶東西來也沒關係,仍能自取所需。活動過後剩餘的物品,會分發給不同的慈善機構及有需要團體,例如舊衣會捐給勵行會、救世軍,圖書則交予附近中學,務求宣揚社區互助精神,提倡在消費及丟棄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從事時裝界的義工Stevie說,高興見到參加者學會三思後才購物,即最有效的從源頭開始減低浪費。「有年輕消費者買完嘢後會諗,物品係咪可以循環再用、質素係咪差到只用一兩次就要扔掉、係咪會再留到畀下一代人。」她希望每個人都改變不健康的消費模式,洗脫「瘋狂網購,買堆衫都未拆tag」的標籤,做個負責任的消費者,以應對全球暖化與環境破壞的問題。
文:劉潔伶
圖:吳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