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中國外交被迫走向「遠交近攻」

本周有四則與中國有關的國際關係熱點新聞,似乎預示中國外交正走向「遠交近攻」。第一則是金正恩政權不顧中美兩國為其設置的不得進行洲際導彈試射「紅線」,在美國國慶日試射導彈,且宣稱可以打到美國阿拉斯加州;美國政府還擊稱考慮對北韓進行軍事打擊。

地區矛盾愈見突出

第二則是美海軍驅逐艦闖入中方控制的西沙群島十二海里範圍內,引發中國嚴正抗議。國內有專家提出越南是幕後黑手、並將代替菲律賓成為美國在南海上的「新代理人」的論斷。第三則涉及中國──不丹邊境出現中印兩國的軍事對峙。第四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和德國,同意出資十億美元與俄共同成立投資基金,支持俄國國內基建投資;並就中德、中歐合作達成多項共識,德國有高級官員甚至撰文說當前的國際治理離不開西方和中國共同努力。

四則事件透視出中國外交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愈發不安,周邊局勢愈來愈不穩定,地區矛盾愈來愈突出。

首先看朝核問題,美朝韓對中國均有不滿。北韓認為中國作為自己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未能夠為北韓提供更多的安全保護和經濟利益,反而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對其進行經濟制裁,背棄「唇齒相依」的盟友立場。南韓則認為中國袒護北韓,且為了薩德反導系統對其實施經濟、政治上的「軟制裁」,試圖影響南韓的外交。特朗普政府也放棄與中國合作來敦促北韓棄核的構想,美國批准對台灣十四億美元的軍售及在南海上「自由航行」,都被解讀為對中國在北韓問題上消極應對的懲罰。

談到中印在邊境上的武裝對峙,印度指控中國首先破壞邊境穩定,在中國與不丹有領土爭議的地區修路,印度作為不丹的「保護國」,要為不丹「主持正義」。然而深一層理解,印度對中國崛起後試圖挑戰印度在印度洋和南亞的霸權憂心忡忡。「一帶一路」直接從印度沿岸海域經過,中國甚至擬打造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為海上「戰略支點」。另外,與敵對國巴基斯坦打造「中巴經濟走廊」,試圖削弱印度的地區影響力。印度藉此次邊境爭議向中方「騷肌肉」,提出不懼和中巴同時開戰。

周邊政治壓力加大

第三,中俄近年在經貿合作上的成果差強人意,兩國國力差距進一步拉大。中國國內有對與俄共同成立投資基金的質疑聲音,認為俄國受到西方制裁,行政效率又低,投資收益難以保障。而國際上普遍有着特朗普和普京有意改善美俄關係、共同遏制中國的猜測,若中俄合作遲遲未見成果,特朗普很可能實施聯俄制華政策,屆時中國周邊處境更不利。

最後,不能忘記越南、日本、台灣等正密切留意國際局勢變化,一旦時機成熟,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日本在東海問題上、台灣在台獨問題上都會對中國構成外交甚至軍事上的挑戰。

當前中國在周邊外交上的挑戰,幾乎是任何大國崛起時都會遇上的問題。同時,因中國崛起速度過於迅速,令緊張和對抗程度更為猛烈些。面對這局面,中方似乎重複了歷史上秦國的「遠交近攻」,這樣至少在國際輿論上,中國崛起並不是公認的威脅,而是機遇。

但是,隨着周邊政治的壓力加大,中國難以同時應對重要周邊國家的圍堵。假設美朝發生軍事衝突,中國就將是地區局勢穩定與否最為關鍵的變數,屆時就不會有國家敢於主動挑釁中國,給本來就緊張的亞太安全局勢火上加油了。畢竟,GDP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政府能力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雖然中國不情願地進入了「遠交近攻」外交局面,但是這種情形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