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是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作者吳兢乃唐代史學家,他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的政論,四十多位大臣的對話,尤以魏徵最為人樂道,前輩從這部名著查考,得出這樣一個印象:他們都怕亡國,所以君臣同心協力,想把國家治理好。
這不能說沒有道理,繁榮富足的隋王朝為何二世而亡?唐取隋而有天下,隋亡國之慘痛,使親眼目睹的李朝上下刻骨銘心,時刻以此為念,君臣警惕勿蹈覆轍,遂有太宗與諸位諫官的「交心之話」。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誇,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這幾句帶出隋煬帝根本唔聽大臣勸諫,大臣亦不敢逆其鱗,是以其一意孤行,終搞至民不聊生而亡國。
魏徵論政,老朽特別欣賞佢眼光夠遠大、觀察透徹。有一次太宗問群臣,守天下是難是易?魏徵答很難。太宗說,只要「任賢能,受諫諍」即可,有乜困難?魏徵就話喇:觀自古帝王,在於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事實也正正如此,香港嘅「五十年不變」之所以變成「五十年不管」,不就是「及至安樂」,港府無能,中央不管而壞事嗎?
老朽不厭其煩寫了這許多,皆因感回歸二十年,反中亂港者常說中央破壞「一國兩制」,中央「擁有全面管治權」係破壞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係破壞了「高度的自治權」,指所謂「不變形不走樣」係呃人!反中亂港者只執着片面之詞,佢哋又唔自問吓自己眼中有冇「一國」嘅存在?你們以唱衰香港為職志,不惜勾搭外國勢力,鼓吹港獨無所不用其極,中央若不全面收權,任由你班漢奸洋奴胡作非為,香港就只會萬劫不復。時代不同了,如今治港有第五代嘅藍圖,驚就滾出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