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宜灣村展覽 傳承鄉思

【本報訊】戰後本港人口膨脹及多次鬧水荒,為解制水之苦,全港最大的西貢萬宜水庫於六十年代籌建,歷時約十年完工,距今超過四十年,自此沉入水底的萬宜灣村及沙咀村只留下地名。年過九旬的老村民陳木勝年輕時赴英謀生,見識過世界、退休後依然選擇歸根故土,但半世紀鄉思今日只能水陸分隔,只靠着故人故物勉強拼湊。

膝下三代 對故鄉無記憶

卅幾歲離村的陳伯當年「喺倫敦落腳,之後轉到利物浦同曼徹斯特打工,到後來仲開咗間唐餐館!」但人離鄉,難忘的始終是故里,「我哋嗰間屋係最靚o架,兩層高村屋,但依家都喺水塘底!」在村內出世的陳伯自嘲為「正正式式嘅鄉下仔」,但遺憾膝下三代人對故鄉都沒甚記憶,「唔識講客家話,只係有時會指住舊相,話佢哋知呢度係舊屋!」

村民上樓 舊物搬去祠堂

當年住了陳、李、萬、鄒四姓人的客家古村,隨之被安置到西貢舊墟「上樓」,農耕生活隨着故里沉入水底。兩村元老及年輕一代早前透過口述歷史、翻查族譜及搜集舊照文物,將這段逐漸湮沒的歷史重現人前,在前萬宜灣鄉立學校舉行「水中故鄉四十年展覽」,娓娓道出大王爺做冬風俗、戰時記憶以至搬村往事等。

展覽也展出蜂籠、打穀桶、劏豬刀及瓦缸等舊物,不少由七十五歲的鄒悅芳捐出,「(搬村)嗰陣唔知有冇用,上咗樓又冇地方擺,個個都唔要,呢啲僅餘嘅就搬咗去祠堂!」自幼失去雙親的鄒伯十二歲離村「流浪」,做過五金舖、開過農場,「十七歲儲到二千蚊水腳就去英國搵食,嗰陣做泥水一日先搵到兩蚊,兩千蚊夠買兩層樓!」大半生人離鄉闖蕩,但兒時回憶似是昨日,鄒伯十年前回到西貢生活,仍然盼將萬宜灣村的記憶傳承下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