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新班子即將履新,被視為決策核心的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名單亦一併出爐,一如既往,各方焦點是新班子內有多少有民主派基因的官員或行會成員,而同一時間,各方亦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及誤區,認為有民主派基因人士是行政機關與民主派溝通的重要橋樑。
據報新班子有兩條橋樑,其一在三司十三局內,就是將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剛退出民主黨的羅致光。另一條在行會之內,就是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然而行會名單甫曝光,泛民即劃清界線,尤以公民黨核心的反應最強烈,毫不含糊批評前黨友不代表泛民。事實上,湯與泛民漸行漸遠,不再被視為民主派同路人。
相比之下,民主派內部對羅致光的橋樑作用持較正面態度,一來羅與民主黨「分手不出惡言」,二來羅於民主黨內有「大腦」之稱,過去重大政策均有其身影,料一早建構的溝通渠道,可以隨時備用。
儘管如此,羅致光上任後的蜜月期勢必較其他司局長為短,因為他一上場就要打硬仗,敲定新政府對現屆政府趕尾班車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劃線制方案的立場,結論是照單全收還是推倒重來,反對質疑的聲音都不會停止,羅致光及其團隊要有心理準備,甫上任就要燃燒政治能量。另一邊廂,民主派面對影響深遠的取消對沖立場,連自己友都勢必「無情講,無手軟」,以真正做到「是其是,非其非」。
話說回來,有民主派背景人士入閣,始終不能過分神化,觀乎十五年前落實高官問責制至今,屢有民主派人士入閣,由新聞統籌專員、副局長以至局長,結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其影響力及作用持續弱化至幾乎無作用。說到底,行政機關與民主派的溝通,依賴個別人士並不靠譜,還是要回歸恒常性的溝通互動,雙方才可真正打開溝通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