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中文課程離地 少數族裔葬前途

教育局年使兩億,卻被轟未能提高教學成效!教育局於一四/一五學年起,每年大灑兩億元,在各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聲稱能提升非華語學生中文水平,惟兩年過去,被評了無新意。有中四少數族裔學生程度未有因此改善,連小學二年級中文詞語亦不懂; 有土生土長的南亞裔學生坦言,學中文十分吃力,考試經常「肥佬」。前線教師則直斥,該架構「文不對題」,並未解決欠缺課程、教材,及具認受性的公開試等問題。關注團體批評,教育局措施「離地」,資助白白被浪費。

「我喺香港出世,好鍾意呢度,之後都想留喺度。」巴基斯坦裔的十六歲少女Iqra現時就讀中四,取了個中文名字「益華」,日常可以廣東話對答。她表示,雖然新學習架構已推行兩年,惟覺得中文課程卻和過往並無分別。她的讀、寫能力依然有限,和就讀主流小學二年級的八歲弟弟Hassan溫習中文時,未能讀出「尋找」、「巔」、「含苞」等生字,「有時佢(弟弟)問我功課,我都唔識教佢,亦都唔明佢啲(學校)通告寫咩。」

「我想做警察,因為好受人尊敬,但係中文要求好高,驚自己未必做到。」Iqra指,自己並非不了解學習中文的重要,因為眼見不少少數族裔,因中文欠佳而影響升學,日後更無法實現夢想,「有咩唔明,惟有自己問老師同埋鄰居。」

「覺得中文字難寫 有啲唔開心」

雖然教育局宣稱,新架構可令非華語學生達到同齡本地學生的相若中文水平,盡早融入主流中文課堂,惟措施推出後才升讀小學的Hassan則表示,他未能追上進度,中文考試只有二十多分,亦因書寫中文能力有限,不時欠交功課,「覺得中文字好難寫,都有啲唔開心。」

事實上,教育界原寄望局方所撥出的每年兩億元預算,能對症下藥,改善教學方面成效,惟該架構卻被質疑是「新瓶舊酒」,只是拆碎主流課程的學習目標,例如將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的要求,打散成理解「詞彙」、「短句」、「短段」,最後才是「文章大意」等四個階段,令前線教師大失所望。

「個學習架構只係一套評估工具,只能夠反映學生程度去到邊,但就幫唔到規劃點去教。」廠商會蔡章閣中學中文科李老師指出,該校現時共有一百八十名南亞裔學生,約佔全校一半學生。

未設公開試 無認受性情況亂

作為前線教師,他一直希望局方可提供完整課程,並為「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此科目開設公開試,惟新架構卻未有回應訴求,「依家學生要按能力,去考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或者三個認受性唔同嘅外國公開試,情況都有啲混亂。」

「有啲(南亞裔學生)喺香港土生土長,程度會比較好,但亦有學生,中四先轉校過嚟,要由『一、二、三、四』教起。」在同一中學擔任「非華語中文統籌老師」的梅老師則認為,教學困難源於教材不足,因學生程度差異甚大,坊間出版社因無利可圖而未有出版相關課本,故教師需自行編寫,感到十分吃力,「但係教育局依家提供嘅教材,仲係好有限。」

「教育局成日以校本課程做理由,將個責任推番落學校!」融樂會項目經理卓文寶指出,新架構只是硬搬舊有課程,並非由非母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第二語言」的學習需要制訂一套合適課程,長遠不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更遑論向上流發展。

教局:委託高等院校發展課本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現時每年預留約兩億元撥款,協助學校實施有關學習架構及建構共融校園,而在一六/一七學年,全港共有約九千三百及約九千名非華語學生在公營及直資小學及中學就讀,各約佔總學生人數的百分之三,目前亦正籌備委託高等院校與小學協作,發展相關課本。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