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是孔子的著名理論,不怕財富不多,只怕財富分配不平均;不怕貧窮,只怕社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口少;社會平安無事,國家便不會傾覆。
香港深層次矛盾積重難返,經濟民生問題尾大不掉,歸根究柢就是因為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港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去年香港堅尼系數達零點五三九,創下四十五年來新高;最富有群組收入是最貧窮群組收入的近十二倍,若以收入中位數計算,兩者差距更達四十四倍。根據聯合國定義,堅尼系數超過零點四即顯示貧富差距出現問題,而香港早已遠遠超過這條警戒線,且還在持續惡化,難怪社會浮躁不安,市民怨氣沖天,這正是「不患貧而患不安」的現實寫照。
回歸以來,香港名義經濟累積增長七成五,政府財政收入累積增長六成,而開支增長則達百分之一百二十四,其中社會福利開支增幅最明顯。按道理說,社會福利開支遠超經濟增長,理應有助縮小貧富差距才對,為何堅尼系數反而屢創新高?
答案顯而易見,港府並沒有將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儘管預算案年年推出紓困措施,歷年來派糖累積超過三千億元,但這種一次性的措施充其量只能甜甜嘴巴,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至於當局重設扶貧委員會,並破天荒訂立貧窮線等等,也不過是擺擺姿態而已。君不見,在當局不斷吹噓扶貧成效之下,本港貧窮人口仍達百萬之眾,整體貧窮率接近一成半,長者貧窮率更達三成三。加上當局安老政策殘缺不全,導致無數長者老無所依、老無所養,對於一個富裕社會來說,這難道不是莫大的諷刺?
眾所周知,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富懸殊等深層次矛盾,關鍵在於發展多元經濟,提供更多就業選擇,讓所有市民都能享受經濟成果。可惜說易行難,港府一時揚言發展六大產業,一時聲稱將產業做多做闊,吹得天花亂墜,到頭來一事無成。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上經濟結構單調,原有四大支柱搖搖欲墜,新興產業又不成氣候,始終找不到新的發展動力,來來去去靠炒樓炒股過日子,以致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基層市民生活水準徘徊不前。尤其是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的「三高」結構性問題持續惡化,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阻力,更成為貧富懸殊的主要根源。
最尷尬的是,現屆政府一上場就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每年的施政報告都為此花費大幅篇幅,並不斷推出樓市「辣招」,但房屋問題依然沒有紓緩,私人樓價依然屢創新高,公屋輪候依然不斷延長。一方面,富裕階層田連阡陌,因為樓市財富效應而身家暴漲;另一方面,基層市民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連安居樂業也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香港社會兩極分化,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怎麼可能和諧相處?
當然,港府不是不知問題所在,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奈何社會高度政治化,反對派為反而反,港府根本無能為力。回歸前,港英政府說做就做,填海造地從來沒有人反對;回歸後,特區政府動輒得咎,連覓地建屋也被指「盲搶地」。追根溯源,房屋問題日益惡化,正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對此,港府固然難辭其咎,反對派也應負上很大責任。
「憂民之溺,由己之溺;憂民之飢,由己之飢。」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社會,港府窮得只剩下錢,貧富懸殊卻幾乎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連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也欠奉,這既是港人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