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媒體數碼業務靠啥競爭

在全球一百七十四個國家派駐了一千三百名記者的《紐約時報》,早前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的「營運狀況」,有了「久違的盈利」,「主要來自數碼業務的快速增長」。該季度《紐約時報》增加了三十萬八千個「數碼訂閱用戶」,該報的內部目標是數碼營收三年後增至每年八億美元,可在沒有印刷版的前提下為該報全球新聞採訪提供資金支撐。

《紐約時報》曙光初露,對傳統媒體的同業們有所鼓舞,包括傳統媒體一向極為發達的香港。這些年,港媒備受「數碼業務」也即網媒新力量的衝擊。儘管傳統媒體——紙媒出版——極力轉型,投入數碼業務,但一直難脫困境,而數碼業務似乎也難找到媒體行業的出路,經營模式和方向尚在摸索。那些「新網媒」的數碼業務更難獨存,「其興亦勃,其去亦疾」。

那麼《紐約時報》的探索有哪些呢?他們總結有三,一是最重要還是要確保新聞和文章質素,而不是靠推出大量的平庸報道追求流量和點擊率。該報為了確保質素,雖說在全球有一千三百名記者,但每日挑選推出二百篇「優質新聞」仍煞費思量,寧缺勿濫。該報絕不想推出「太多和競爭對手粗製濫造的免費新聞毫無差別」的東西,不能讓「數碼訂閱用戶」感到物非所值。

二是該報認為應將「數碼訂閱」作為業務重心,而不是數碼廣告,要「脫離流量遊戲」。今年第一季度,該報有數碼和紙質訂戶三百二十萬,比一九九三年印刷時代高峰期多出一百四十萬,絕大多數來自數碼訂戶。

三是《紐約時報》在新聞之外,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數碼產品和服務」,現在該報關注的重點,並不是「如何與新媒體爭奪流量和用戶,而是如何提供更高質素的內容以及服務,吸引讀者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