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一帶一路改變國際格局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各國領袖爭相出席,美國曾明言不會與會,最終亦派出代表團。儘管內地近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組織甚至近三十年來首次調低中國的信貸評級,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不僅經濟總量愈來愈大,在可見將來,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全球爭相搭上「中國號快車」,自不待言。

近年人們經常談到「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國學者艾利森提出,意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感受到這種挑戰並作出回應,在這種情況下,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綜觀歷史,世界霸權的交班,總是伴隨着腥風血雨,唯獨近幾十年美國取英國而代之,是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進行。問題是,英、美兩國同文同種,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共通之處,兩強順利過渡,很可能只是歷史的特例,遠非必然。

回到一帶一路的戰略思想,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不會干涉別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路,不會形成有損地區穩定的小集團。一句話,就是打破多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定下的零和競爭的國際關係格局,這可說是對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回應。

當然,目標清晰是一回事,如何克服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又是另一回事。以中歐班列為例,作為歐亞大整合大棋局的一個組成部分,潛在經濟效益毋庸置疑,惟目前中歐班列出口貨值與進口貨值嚴重失衡,大大稀釋了鐵路的應有效益;另一例子是中國石油公司在吉爾吉斯建設的煉油廠,據報道,由於吉國買不起原油,該廠實現的產能連一成都不到,這些都是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克服的實際困難。